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策要闻
2035
山东省将对麻醉和精神药品产销存进行全面监控
山东省药监部门开发的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系统,近期将在山东省麻醉和精神药品生产、经营(批发)企业投入使用,对此类药品产销存进行全面监控。据悉,从2006年11月1日起,山东省统一启用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系统,对全省范围内麻醉精神药品生产、经营(批发)企业的库存、销售数量以及流向实现网络化实时动态监控。据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将
2006.08.22
欧盟新化学品法规将出台 我国制鞋行业受牵连
欧盟最新化学品法REACH法规最快将于2007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这是一个空前的绿色贸易壁垒,众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将面临严峻考验。对温州来说,制药、农药以及广泛应用化学品的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等行业都将受到REACH的“牵连”。据了解,REACH法规已于2005年11月通过欧盟议会全体投票第一次正式宣读,今年10月将进行第
2006.08.21
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双氰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6年8月17日,应德国Degussa AG公司的申请,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双氰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9260000。在本案中,欧盟委员会初步决定依据任何其他合理的事实(any other reasonable basis)来计算正常价值。
2006.08.18
美国对我国反倾销调查使宁波聚酯产业损失严重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8月7日初步裁定中国产聚酯短纤产品对美国倾销的指控成立。按照相关程序,美国商务部将于9月底完成相关调查并作出初步裁决。聚酯短纤主要用作睡袋、床垫、滑雪服等产品的填充物。6月,几家美国聚酯短纤制造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立案起诉书,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申诉方指控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倾销幅度为87.43%至1
2006.08.16
商务部:中国将继续对进口二氯甲烷征收反倾销税
应国内二氯甲烷产业的申请,商务部今天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对原产于英国、美国、荷兰、德国和韩国的进口二氯甲烷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期终复审调查期间,中国对该进口产品将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从今天开始,商务部将调查终止原反倾销措施是否有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以决定维持或取消原反倾销措施。本次期终复审
2006.08.16
美初裁我聚酯短纤倾销成立 相关企业陷入困境
美国初裁我聚酯短纤倾销成立,宁波近50家化纤企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涉及工人数万。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件———聚酯短纤反倾销案开始朝着不利于中国涉案企业的方向发展。记者昨日从我市有关涉案企业获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初裁中国聚酯短纤在美倾销成立。宁波占全部涉案值43%美方是在7月13日正式对该案立案调查的,并在8月7日对该案作出产业损害的初裁。据
2006.08.14
美国反倾销新法案将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影响
近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新反倾销法案,已提交美国总统布什等待批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布什批准了这项议案,将对中国企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调查周期可能延长。”该法案要求,到2009年中期,所有与缴纳反倾销税有关的进口商(包括美国进口商),必须按美国海关的预期反倾销税率向海关缴纳足够的现金保证金,而此前他们只需提供部分抵押金或票据
2006.08.08
中国商务部:收紧石墨 生物两用品的出口管制
中国商务部发出公告,分别对石墨类相关制品、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实行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从而收紧了对核工业、生物两用品及其技术的出口。商务部、国防科工委和海关总署昨日联合发出的公告称,决定对石墨类相关制品从今年9月1日起实施临时出口管制措施。实施临时出口管制措施的石墨类相关制品的商品包括七类人造石墨、碳电极和其他石墨制品。依照规定,这些石墨类相关制品经许可
2006.08.02
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进行反倾销
2006年7月20日,应澳大利亚司法与海关部的要求,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进行反倾销期中复审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8363000。2005年3月16日,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2005年8月22日,澳大利亚对此案作出初裁。
2006.07.25
商务部颁布新规定 反倾销应诉行业协会挑大梁
商务部于昨日颁布了新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以下简称“新规”),相比较4年前出台的旧规,新规重点突出了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发挥的作用,几乎涵盖了应诉工作的整个流程。新规指出,行业协会应成为应诉企业和商务部的桥梁。除了对出口商品统计监管系统和贸易救济案件信息收集反馈机制的建立外,还要建立律师信息库,这样就可把在代理行为中曾严重影响或损害我企业、行业利益
2006.07.25
中国将开始降低纺织品和化学品的出口退税率
中国将自9月或10月开始降低纺织品、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2%,同样适用于其他资源密集和环境有害性产品。据悉,商务部还没有制定具体的详细退税率,有关负责人表示,高能耗、污染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制度必须停止。中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并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更高的竞争力。
2006.07.25
我国PBT树脂反倾销申请告捷
商务部22日发布公告,公布了PBT树脂反倾销案的终裁决定,认定原产于日本、台湾地区的进口PBT树脂存在倾销,并由此对中国大陆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决定自即日起,对该进口产品征收6.24%至17.31%不等的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PBT树脂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信息、照明、家电、机械等多种行业。目前国内主要有两家PBT树脂生产企业:星新材料
2006.07.24
中国化纤产品遭遇美国反倾销 将失去美国市场
美国商务部日前发布对我国聚酯短纤反倾销正式立案公告。据悉,美国纺织品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出了对中国出口聚酯短纤征收反倾销税的申请,提起申请的美国企业要求向我国征收平均101.52%的反倾销税.这是中美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签署后的最大一起反倾销案件。这意味着,我国的化纤产品在继去年被欧盟以高额的反倾销税挡在门外之后,可能又将失去美国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涉案的54家
2006.07.21
欧盟对原产于我国的过硫酸盐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盟委员会于7月13日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公告,正式对我输欧过硫酸盐(peroxosulphates, CN codes 28334000、28429090)发起反倾销调查。同时,被欧盟列为涉案国(地区)的还有美国和中国台湾。该案的调查期为2005年1月至12月,据我海关统计,我企业在调查期内向欧盟出口该产品的金额约为900万美元。
2006.07.17
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2-甲基-5-亚硝基咪唑进行反倾销复审
2006年6月30日,应印度孟买Aarti Drugs有限公司的申请,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2-甲基-5-亚硝基咪唑进行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9333900和29333909。本案的倾销调查期为2005年4月1日~2006年3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02/03年度~2004/05年度以及倾销调查期。
2006.07.13
商务部公布对进口壬基酚反倾销调查初裁决定
2006年7月10日,商务部发布2006年第51号公告,公布了对原产于印度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壬基酚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对该被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该被调查产品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税则号:290713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于2005年12月29日发布立案公告,决定对原产于印度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壬
2006.07.11
我国07年7月1日起药用气雾剂禁用氯氟化碳类物质
为保护臭氧层,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外用气雾剂时将停止使用氯氟化碳类物质作为药用辅料,此前生产的氯氟化碳类物质作为药用辅料的外用气雾剂可流通使用至药品有效期止。氯氟化碳类物质是一种消耗臭氧层物质,目前在药用气雾剂中作为分散剂和抛射剂使用,主要包括三氯氟甲烷、二氯二氟甲烷、二氯四氟乙烷三个品种。《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规定,氯氟化碳类物质
2006.07.10
印度商工部发布聚氯乙烯(PVC)反倾销公告
6月28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接受印度四家PVC生产企业的申请,对来自台湾、中国、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美国的悬浮法聚氯乙烯进口进行反倾销初始调查。倾销的调查期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损害调查期为2002-2003,2004-2005年度。
2006.07.06
商务部终裁认定进口环氧氯丙烷存在倾销行为
中国商务部28日发布公告认定原产于俄罗斯、韩国、日本和美国的进口环氧氯丙烷存在倾销,并决定自即日起对该被调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公告说,中国环氧氯丙烷产业遭受了实质损害,同时倾销和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自28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终裁公告确定的各公司征收反倾销比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征收范围为0%至71.5%
2006.07.06
美申请对原产中国的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
据报道,2006年6月23日,美国国内3家聚酯短纤生产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申诉方指控中国产品在美国国内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销售,其倾销幅度为88.15%~109.67%,对美国同类产业已经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将继续造成实质性损害威胁。目前,美国调查机关正在审核立案条件以决定是否对本案依法发起
2006.06.30

102页,当前第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