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24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在无氟无晶种条件下合成纯硅分子筛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研究员郭鹏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团队,基于对分子筛微观结构的认知,开发出在无氟无晶种条件下合成纯硅分子筛的新方法。纯硅分子筛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性能与它的微观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在传统水热合成中,纯硅分子筛的结晶时间较长,往往需要使用有毒氟化物、复杂后处理的脱铝晶种、含氟合成
分子筛
2023.11.10
深圳先进院等开发出超灵敏光学等离子体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慧团队,在《纳米光子学》(Nanophotonic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ensitive label-free miRNA-21 detection based on MXene-enhanced plasmonic later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的研
大连化物所提出氧化物气氛诱导迁移合成高效加氢催化剂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研究员刘岳峰等,联合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星辰、意大利墨西拿大学教授Gabriele Centi等,在利用气氛诱导调控催化剂表面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具有强氧化物载体相互作用(Surface oxide-support interaction,SOSI)与传统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trong meta
催化剂
2023.10.24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水直接加氢乙炔制乙烯新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研究员邓德会和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水直接加氢乙炔制乙烯(WAHE)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碳化钼负载金(Au/α-MoC)催化剂实现了直接用水(H2O)作为氢源的乙炔加氢制乙烯新反应过程。相比于传统氢气(H2)加氢途径,该过程直接利用廉价的H2O在更低的反应温度(80℃
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出微型高精度集成钻石量子电流传感器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高速列车等新兴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流传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装置可以利用量子态操控技术来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些优势使得基于量子效应的电流传感器在各种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备了基于氮空位(NV)量子色心的微型光电一体化集成钻
传感器
2023.10.10
研究人员在注塑成型TPU零件中嵌入太阳能电池
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在发电窗户、集成到建筑物中的光伏,甚至在可穿戴电子产品中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人们对OPV的光电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结构性能尚未得到如此广泛的研究。现在,位于西班牙马塔罗加泰罗尼亚技术中心Eurecat功能性打印和嵌入式设备部门的一个团队一直在研究OPV的这一方面。他们说,柔性太阳能电池对机械磨损很敏感,可能需要额外的保护,例
研究人员将颗粒状聚氨酯废料用于制造建筑材料
巴黎高等建筑工程师学院(ESITC)的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在建筑行业使用聚氨酯废料的潜力。这个想法是将经过工业处理的聚氨酯废料以颗粒形式,在各种民用建筑项目中用作沙子的替代品,例如用于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以及砂浆层。他们在水泥基砂浆中加入了不同数量的颗粒状材料。如果添加量在10%(按重量计),颗粒在2天和7天时都大大降低了可加工性和机械强度。然而,添加量在5%(按
大连化物所实现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催化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甲烷室温催化转化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发现二维MoS2边硫空位限域的配位不饱和双Mo位点,可在室温下催化甲烷与氧气高选择性转化为C1含氧产物。该成果为开发甲烷与氧气室温催化转化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甲烷直接催化转化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世界性难题,
苏州纳米所金属型W/WO2固体酸催化剂促进碱性电解水制氢
氢气作为高热焓、零碳排放的能源,在未来绿色能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电解水的形式将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以电能的形式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氢气中是经济且绿色的产氢途径。碱水电解产氢可以避免酸腐蚀电极和催化剂的腐蚀溶解,达到高效制备纯氢的目的,同时可与其他工业半反应(氯碱化工)联用,颇具应用前景。相比于酸性环境中质子直接耦合电子的析氢反应(2H+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用于远场高分辨成像的新型柔性声学超表面功能器件
声人工结构超表面是一种可产生特殊物理效应的新颖声学结构,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对声波的相位、振幅进行完全控制,可个性化定制任意波场,在高/超分辨医学成像、精准操控给药和可穿戴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声学超表面结构通常是刚性而固定的,厚度在毫米以上,甚至与波长相当。同时,这些超表面的工作频率通常在较低的频率,高频高性能应用受限。尽管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
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示唐古特白刺能够通过糖苷酶抑制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降血糖作用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NTB)是蒺藜科(Zygophyllceae)白刺属(Nitraria)的一种落叶灌木,为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有很高的经济、生态和药用价值。传统医药典籍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唐古特白刺具有降血糖活性,但其降血糖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学
大连化物所实现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和3-羟基丙酸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和3-羟基丙酸。木质纤维素来源广泛且可再生,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第二代生物炼制原料。然而,在微生物利用纤维素水解液过程中存在葡萄糖抑制木糖利用
珠海检测院一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近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一项发明专利“电梯制动器故障保护开关接线形式检测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该发明为珠海检测院承担的珠海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老旧电梯制动系统安全性能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产业化》(项目编号:ZH22036201210036PWC)最新研究成果。制动器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该发明专利在对电梯制动
制动器
2023.08.30
天津工生所在人工转化二氧化碳合成己糖方面获进展
糖是人类生命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重要物质,也是当今工业生物制造的关键原材料。迄今为止,人类对糖的获取主要依赖于植物类生物质资源。然而,这种传统的“二氧化碳-生物质资源-糖”的加工过程,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转换效率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土地退化和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依赖于糖类生物质资源的生产方式面临着原料供应安全和风险等问题。为解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孕酮和脂联素受体可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细胞功能和葡萄糖稳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QR9 regulates glucose homeostasis in diabetic mice and modulates insulin secretion in β cells in vitro under
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出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了类蚊口器仿生柔性神经探针。该探针能够穿透硬脑膜实现多脑区微创植入,可感知植入过程中颅内血管的存在并提供损伤预警,可实现大脑神经信号的术后即时采集和长期稳定跟踪。相关研究成果以A mosquito mouthpart-like bionic neural probe为题,发
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获得新进展
湿黏附在机械工程、海洋技术和医疗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固-固界面含水粘接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极易导致粘合失效,这主要是因为界面水阻碍了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接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对于界面水的去除,研究人员已进行了各种尝试,如界面吸水、疏水排斥和挤压,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实现界面水的完全去除,很难保证界面的高性能黏附。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
胶黏剂
2023.08.10
科学家破译锰基NASICON型正极材料的电压滞后之谜
电化学储能为整合间歇性低碳能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好的稳定性、高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以及钠元素的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有望满足大规模储能的应用需求。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选择,201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勇胜提出锰基NASICON型正极材料【如Na3MnZr(PO4)3,Na3MnTi(PO4
研究人员开发回收聚氨酯泡沫床垫的新方法
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可以拆除床垫中聚氨酯泡沫的化学键,并提取出它们各自的组成部分。该工艺允许对关键成分多元醇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制造新的聚氨酯泡沫床垫。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Plixent A/S、Dan Foam Aps和丹麦技术研究所合作,证明了他们的方法在分解软质泡沫聚氨酯方面是有效的。他们成功地加工了大约1.5公斤的床垫
聚氨酯
2023.08.03
天津大学开发丙烷脱氢新工艺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化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天津大学低碳能源化工研究团队经过潜心技术攻关,提出从催化剂结构设计到反应热量高效利用的新概念,成功打破传统反应热力学限制,奠定了丙烷脱氢新工艺的科学基础。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制备工艺的反应温度可降低30℃~50℃,预期能耗可降低20%~30%,有望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127页,当前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