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系统所石墨烯导热膜尺寸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石墨烯导热膜是电子器件和系统重要的热管理材料。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导热膜尺寸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通过建立亚微米-微米氧化石墨烯原料横向尺寸与导热膜热导率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对于3000 ℃高温下氧化石墨烯组装体还原重组过程的认知,为组装石墨烯等二维材料构建高性能宏观体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石
2.46g/L!天津大学团队,实现木质素高效转化高均质性PHA


木质素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芳烃来源,可用于生物精炼和造纸工业,全球木质素的年产量已上升到约5000万吨。然而,以焚烧或堆放填埋处理木质素废物的传统方法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认识到木质素作为生物燃料、化学品和工业品材料的巨大潜在价值,其废物利用逐渐成为可持续生物经济领域的热门课题。聚羟基链烷酸酯(PHA
大连化物所提出卤代有机污染物再利用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在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再利用方面取得进展,发展了溴化物催化的氯转移反应。该反应能够利用卤代有机污染物作为卤源,实现不同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再利用。这一策略为构建高附加值的卤代产物提供了新方法,并为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由于卤化物的过量使用,大量的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被排放到环境中
科学家创制出无疲劳铁电材料 有望实现存储器无限次数擦写


6月7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Developing fatigue-resistant ferroelectrics using interlayer sliding switching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基于二维滑移铁电机制,创制了无疲劳的铁电材料,为
大连化物所实现一氧化碳高效电解制多碳燃料和化学品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敦峰和汪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等,在一氧化碳(CO)电催化转化方面取得进展。该成果实现了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CO电解制多碳(C2+)燃料和化学品。利用煤、天然气和生物质衍生的CO合成乙烯等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是重要的非石油路线。费托合成等传统的CO热催化转化路线需要通
中科院官宣新突破!事关全固态电池


5月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利用熔融黏结技术,干法制备出具有出色柔韧性的超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离子电导率以及应力耗散特性可有效抑制电池内部应力不均导致的机械失效。运用该方法制备出的一体化全固态电池具有优异的界面稳定性、长循环性能。研究成果以“熔融粘结干法制
科学家提出倾斜台阶面外延生长菱方氮化硼单晶方法


常见的六方相氮化硼(hBN)因化学稳定、导热性能好以及表面无悬挂键原子级平整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宽带隙二维介质材料。菱方相氮化硼(rBN)可以保持hBN较多优异性质,并具有非中心对称的ABC堆垛结构,因而具备本征的滑移铁电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rBN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功能材料,可以为变革性技术应用如存算一体器件和深紫外光源等提供新材料和解决方案。然而,相较于常见
氮化硼
2024.05.06
南京理工大学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张轩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型聚酯反渗透膜,克服了主流商用聚酰胺反渗透膜的多项原生缺陷,为下一代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新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据张轩介绍,反渗透膜是海水淡化设施的关键装备,目前主流商用反渗透膜主要基于聚酰胺材料,美国、日本等国的几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市场大部分份额。“尽管聚酰胺材料的过滤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无硫催化剂 助力烃基生物柴油绿色生产


烃基生物柴油(又称绿色柴油)是由废弃油脂等加氢脱氧而来的烃类物质,是绿色清洁燃料。工业上,实现废弃油脂加氢脱氧的催化剂主要是过渡金属硫化物。然而,硫元素易于流失,需要在催化反应中补充含硫化合物以维持催化剂活性,这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而稳定的无硫催化剂对绿色柴油的规模化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受限于无硫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差
华南理工团队研发出一种高强高韧木质素基生物聚酯弹性体


开发源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材料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缓解化石资源短缺的关键战略途径。生物基材料取代石油基材料并实现广泛应用,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生物质化工的主流技术之一是将生物质转化为平台化学品,再合成材料。虽然这种方法易于实现对材料结构的精确控制,但产业链流程较长,成本较高。另一种途径是直接将生物质转化为材料,这种方法更具有经济性及
港大研究发现:高香草酸有助缓解抑郁症
香港大学医学院6日表示,其医学团队在抑郁症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即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高香草酸具有缓解抑郁症的作用,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方向。港大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贾伟及其科研团队构建了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和皮质酮诱导的两种小鼠抑郁模型,验证临床发现,高香草酸及其相关的肠道菌种均能够有效缓解小鼠抑郁症状。研究团队还采用同位素标记高香
科学家制备出效率超过25.6%的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优异的光电性能等特点,在新一代光伏发电领域颇有应用前景,已实现26%以上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结晶过程较为复杂。中间相的参与,如混合溶剂相和δ相,使得制备出均匀和高结晶度的钙钛矿膜具有挑战性,并导致晶格畸变、随机取向和俘获中心产生。结晶调控被证明是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和器件性能的有效方法。钙钛矿的结晶过程通常
大连化物所揭示骨骼肌三联体在“兴奋-收缩”耦合中的偶联运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1106组)李国辉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员团队、北京大学医学部尹长城教授合作,利用冷冻电子显微术解析了小鼠骨骼肌三联体的天然结构,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三联体超复合结构结合界面和协同耦合机制关联的结构动力学机制。在骨骼肌收缩的“兴奋-收缩”耦合(E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烯烃还原氢甲酰化直接合成线性醇高效催化剂


线性醇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工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化妆品、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及润滑油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合成方法是烯烃经过氢甲酰化反应生成醛,再经过还原反应制得多一个碳的醇。烯烃经一步法还原氢甲酰化反应是合成线性高碳醇的理想途径,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能耗和废物排放。然而,已开发的催化剂集中于均相贵金属催化剂体系,反应活性和线性醇选择性均不够理想,催化剂
理化所研制的全国产5吨/天氢液化器通过测试验收


3月8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的5吨/天级大型氢液化系统在北京通过测试验收。按照任务书指标要求,系统满负荷稳定运行时间8.5小时,低负荷稳定运行时间73小时。在满负荷运行条件下,氢气液化率3070.2 L/h(约5.17吨/天),液氢产品的仲氢含量98.66%,液化系统能效比12.98 kWh/kg液氢(含液氮损耗)。该装备采用氦制冷循环、正仲氢
理化所提出电化学重整废弃PET塑料耦合海水制氢策略
氢气具有热值高、清洁、可再生等优点。相对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制氢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驱动的电化学技术,直接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未来通向“绿氢经济”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中,直接海水电解因无需依赖淡水资源而成为理想的绿色制氢方式之一,但高成本以及海水腐蚀带来的催化剂失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海水分解反应的本质来说,阳极析氧反应(OER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基于绿色电解液的大尺寸软包型氟离子电池


实现多电子转移反应是设计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的重要途径,相比多价阳离子电池面临的离子迁移动力学迟缓和难以脱溶剂化,基于单价氟离子穿梭的转换型氟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反应动力学。同时,其依托正极多价金属氟化物的多电子反应及其高的反应电位,理论上可实现超高的体积能量密度。而开发合适的电解质是目前氟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固态氟离子电解质如氟铈锎矿(tysonite
科学家提出具有封装溶剂化结构的超轻电解液策略
随着科学探索逐渐步入地核与深空等难以充电的未知领域,高能量密度一次电池再次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在目前所有的电对中,锂硫电池具有2600 Wh/kg的极高理论能量密度,是颇具潜力的一次电池体系之一。然而,锂硫一次电池面临着两个挑战,尚未实现实用化。一是低于预期的实际能量密度:过多用于促进硫转化的非活性物质(电解液与导电碳)的加入,增大了体系质量负担;缓慢的固
科学家合成出新核素锇-160和钨-156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单位首次合成了缺中子新核素锇-160和钨-156,揭示了中子数为82的壳效应在极端缺中子核素中增强的现象。2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亮点文章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远离β稳定线的原子核壳结构的演化是核物理学研究的
大连化物所等开发出耐低温微型超级电容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联合大连交通大学教授王韶旭团队,在低温高压水系/有机混合电解液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具有宽电化学稳定窗口、耐低温、低成本的混合电解液,构筑出耐低温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水系电解质具有本征安全的特性,因此水系微型储能器件在便携式微型电子设备和规模化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