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40
大连化物所实现微液滴化学脱氯制氯乙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研究员王峰与副研究员贾秀全团队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利用微液滴的起电-放电现象,开发出水相电化学选择性脱氯策略,并将二氯乙烷转化为聚合物单体氯乙烯。近年来,关于微液滴驱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快速发展,但科研人员对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机制仍认识不足。前期,该团队报道了液-液和固-液微界面的构建
兰州化物所等发展出用于增强生物质和聚醚碳氧键氢解的反相铈镍催化剂
生物质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和水,是可再生碳资源。面对日趋严峻的化石资源和环境问题,生物质资源因具有可再生性和碳中性等特点而在开发利用方面备受关注。生物质存在大量以C-O单键或C=O双键形式存在的键合氧,难以直接用于化学化工行业。因此,通过催化转化过程将生物质中的C-O键定向转化,获得二元醇、氨基醇和羟基酯等高值含氧化学品并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和
中国科大研发出分子筛负载的金-铁双金属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在低温甲烷氧化制乙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报道了分子筛负载的金-铁双金属催化剂。这一催化剂在水中以氧气为氧化剂,并在一氧化碳存在下将甲烷氧化为乙酸。具体而言,金纳米粒子催化一氧化碳,氧气和水生成活性羟基物种,而原子级分散的铁物种促进羟基介导的甲烷氧化和碳-碳偶联过程,从而生成乙酸。在120℃反应3小时的条件下,分子筛负载的
上海硅酸盐所开发出高倍率、长循环、低极化的可充型锂氟化碳电池
锂-氟化石墨(Li-CFx)一次电池由于其具有超高能量密度(2180 Wh/kg)、长储存寿命(超过10年)和低自放电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测等一些重要特殊领域。由于CFx的放电产物包含难以解离的氟化锂(LiF)和通常需要至少5.2 V电压才能氟化的碳,这种电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不可充电的。然而,随着当今社会对能量储存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发具有更高
电工所提出直接耦合式太阳能高温电解制氢技术并研制出原理样机
氢能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多种制氢方式中,高温电解具有较高的制氢效率,与太阳能结合可以实现氢气的洁净制备,有望成为氢气的主要制备方式。国际上,太阳能与高温电解的耦合方式均为间接耦合,即利用太阳能产生高温蒸汽,进而将高温蒸汽通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以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制取氢气。而这一方式存在设备集成度较低、热能传输损失较大等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宁波材料所等发展出n-i-p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
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具有开发面向效率大于30%光伏组件的潜力,是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硅太阳能电池采用晶体硅电池技术。这一技术兼具高效率、成本效益和大规模生产等优势。目前,如何研发基于TOPCon底电池的高效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技术是光伏产业的重要问题。高质量的双面TOPCon底电池需要在n型TOPCon电子收集端和
上海有机所发展出新型手性聚合二胺配体并制备出相应的铱催化剂
不对称转移氢化通常以甲酸或醇为氢源,因具有安全、操作便利、无需特殊反应装置等特点,成为合成手性醇和胺的重要方法。其中,Noyori-Ikariya型催化剂在众多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和宽广的底物适用范围,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然而,与不对称氢化的发展相比,不对称转移氢化在底物适用范围与催化剂效率方面存在差距。由于适合不对称转移氢化的
催化剂
2024.10.16
科学家利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力野生稻抗落粒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曹宇虹团队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利用纳米技术提高了高秆野生稻抗种子落粒性,为未来水稻育种带来了新希望。相关研究成果以Improving Seed Shattering Resistance in Wild O. alta Rice with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 Deliv
科学家揭示二甲双胍延缓灵长类衰老机制
衰老是机体随时间推移所经历的生理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的特征。这一过程会导致器官结构紊乱和功能失调,将提高罹患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尽管通过啮齿类等模式动物的研究已证实衰老可被干预,但对于灵长类动物的衰老干预潜力的认识有限。在灵长类动物中,如食蟹猴,其寿命长达数十年,但尚缺乏有效方法
上海硅酸盐所开发出基于阻燃电解液的高面容量氟化铁锂电池
开发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然而,嵌入反应通过单电子转移提供的比容量有限,因此现阶段的商用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电化学储能体系不断增长的性能需求。经济环保的氟化铁正极匹配锂金属负极而构筑的锂-氟化铁电池(Li-FeF3),通过多电子转换反应提供的高比容量,具备超过传统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储能潜质,被视为
物理所实验合成转变温度116K的锑基富氢超导体
20世纪30年代,Wigner等理论预言,通过足够大的压缩可以把氢从常压气态转化为固体金属即“金属氢”。由于氢的高德拜温度,基于BCS电声耦合,金属氢可能具有高温超导性质。然而,理论最新估算氢的金属化大约需要500GPa的极端静高压,超过目前实验室所能够达到的静高压技术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徐济安等提出了将富氢化合物引入化学内压以降
科学家解耦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空气稳定性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高能量密度和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性,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得益于钠资源的广泛可得性以及在过渡金属元素选择上的高灵活性,无需依赖昂贵的钴和镍,可以采用成本效益更高的铁和铜作为替代,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展现出成本效益。这预示着该材料在大规模储能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这类材料对空气的敏感性问题不容忽视。多数钠离子层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磷转运蛋白调控叶片光合速率和水稻产量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作物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光合叶片中的无机磷(Pi)作为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合成原料并参与光合蛋白调控以及磷酸丙糖(TP)等光合产物周转,叶片中Pi含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光合作用高效运转的限制因素。实际上,田间光合作用的磷限制常发生在抽穗灌浆阶段、需要光合作用高效运转的时期。 叶片(源)与种子(库)之间的Pi分配对作物籽粒灌浆有重要影响,然而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聚氨酯化学回收的简单水解方法
各种技术已被应用于聚氨酯的化学回收,但通常需要高温高压,反应时间可能相当长。不同产品的分离也往往具有挑战性。现在,河北工程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用于聚氨酯化学回收的简单水解方法。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能够有效降解废聚氨酯并简单分离所产生化学产物的工艺,同时使用尽可能少的能源。在最初的实验中,他们使用氢氧化钾作为水解过程的催化剂,反应在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中进行。这
中国科大在人工笼目超晶格中实现色散选择型能带调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和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曾长淦教授、范晓东特任副研究员与武汉大学袁声军教授,以及西班牙Imdea Nanociencia研究所Francisco Guinea教授、博士后詹真合作,利用精心设计的人工笼目超晶格势场,实现了石墨烯中不同色散类型能带的选择性调控。相关
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建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石玉胜团队在全球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遥感估算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利用风云3D极轨气象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结合多源地基观测和卫星产品反演可燃生物量、燃烧因子和排放因子,量化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量,建立了日尺度高分辨率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这一成果有助于理清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为实现全球碳盘点提
我国学者合成新分子大幅提升钙钛矿电池稳定性
我国学者合成一种全碳基新型结构分子,用于制备“倒置钙钛矿电池”器件后,可在不牺牲器件效率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电池器件的稳定性。相关成果由西湖大学工学院王睿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薛晶晶实验室完成,24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据介绍,典型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共有五层,自电池表面到内部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光吸收层、空穴选择接触层、金属电极。
钙钛矿电池
2024.07.30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海藻酸钠-DNA新型超高选择性海水提铀材料
目前,陆地铀储量有限,而海洋存在丰富的铀。因此,从海水中提取可以作为铀的另一种来源,以确保核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有研究发现,吸附是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海水中铀的浓度低且海水成分复杂,尤其受到钒离子的严重干扰,选择性和高效吸附铀具有挑战性。因此,设计和合成用于从海水中高效吸附铀的材料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绿色反应分离与过程强
天津工生所解析富硒蛋白生物创制及机制
硒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抗氧化防御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界中,硒以多种形态存在,如硒化物、元素硒、亚硒酸盐和硒酸盐。而非毒性的硒存在于硒纳米粒子、硒蛋白和硒酸盐多糖中。微生物具备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或无毒纳米硒形式的能力。其中,酵母和乳酸菌已成为研究富硒特性的模式微生物。然而,这两种微生物在硒的生物转化方面的能力有限。目前,已知的能够有
蛋白
2024.07.22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通过次表面La缺陷活化钙钛矿晶格氧实现甲烷高效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东、副研究员黄传德团队,联合西北大学教授朱燕燕、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蒋博等,在钙钛矿催化甲烷高效选择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金属氧化物的晶格氧活性在遵循Mars-van Krevelen机制的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调控晶格氧活性,有望克服氧化还原反应中活性和选择性之间的“跷跷板效应”。钙钛矿氧化

127页,当前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