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意外发现二氧化碳变成乙醇只需一步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嵌入钉状纳米碳的纳米铜颗粒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在室温下直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有趣的是,这是个偶然的意外发现。实验室最初是出于其它目的而展开研究的。以往科学界以为把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乙醇的过程可能非常复杂,但这一研究结果发现并非如此。研究团队可以仅仅利用一种催化剂,把二氧化碳通过一个简单的步骤转变为
中英科学家成功制备最小尺寸石墨烯纳米通道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Andre Geim研究团队合作,在石墨烯纳米通道水输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发表在10月13日出版的《自然》上,中国科大特任副研究员王奉超是该文共同通讯作者。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石墨烯不仅是一种最薄的材料,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利用石墨烯的这一特
昆明植物所揭示吡啶环生物合成新机制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有机体中的一类含有负氧化态氮原子的环状化合物,其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大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由其开发的药物约占全部植物药的40%以上。有关生物碱的研究是目前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吡啶生物碱作为生物碱的一类,其中的吡啶环是其发挥药效活性的关键基团。前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吡啶生物碱类天然产物中吡啶环的氮原子和碳原子来源于不同的氨基酸
银纳米棒簇有序阵列构筑及SERS检测水中农药残留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孟国文小组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吴年强小组及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青小组合作,在银纳米棒簇有序阵列构筑及基于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检测水中农药残留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卷首插画论文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拉曼散射光谱能够提供分子振动的指纹信息,是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中最具
合肥研究院等研制出高容量长寿命三维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材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刘锦淮和黄行九课题组的副研究员刘金云等在研制高性能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新成果,研制了具有高容量长寿命的三维石墨烯纳米复合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并且被选为卷首论文。 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新能源电动汽车,都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迫切需求。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电极活性材料普遍要求具有高
深圳先进院等成功制备出黑磷可控降解光热转换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与深圳大学教授张晗、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等合作,成功制备出基于黑磷的生物可降解光热转换材料,用于实现高效安全的肿瘤光热治疗。相关论文Biodegradable black phosphorus-based nanospheres for in vivo photothermal cancer therapy
国家纳米中心多级次纳米结构复合催化剂设计和精准构筑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唐智勇、李国栋和赵惠军等合作,在多级次纳米结构复合催化剂设计和精准构筑及其催化α,β-不饱和醛加氢制备不饱和醇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electivity regulators for hydrogenation reactions 被《自然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布全新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在低成本、高效储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Carbon-Coated Porous Aluminum Foil Anode for High-Rate, Long-Term Cycling Stability and High Energy Density Du
上海高等研究院实现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科研团队在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自然》(Nature)杂志于10月6日发表了相关成果。其中,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参与了部分工作。通过采用全新催化剂活性位结构,该项研究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合成气高选择性直接制备烯烃,对拓展合成气催化转化领域有重大意义。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具有
富吡啶型掺杂石墨烯及其铁基复合材料用于高效电催化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能物质中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电化学器件,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倍受关注。燃料电池阴极的氧气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因其动力学过程缓慢而成为影响燃料电池效率的主要因素。铂基催化剂是目前性能最好的阴极氧气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然而由于铂资源稀缺、价格昂贵,严重限制了
焊接技术用于热塑性复合材料
AGC是一家为航空航天和国防提供飞机结构构件、组件及装配的供应商。最近,AGC公司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应用于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低成本焊接技术。 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开发项目,英国皇家复合材料研究中心,TenCate先进复合材料以及劳斯莱斯公司共同资助了“CoFusion”项目。该项目证实,碳/聚苯硫醚(PPS)复合加热成形组件运用电阻焊原理可以被可靠地焊接,形成复杂
中科院研究院成功开发高稳定性和高活性金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15室)和穆斯堡尔谱技术研究组(DNL2005)在金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调节Au与羟基磷灰石(HAP)之间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简称SMSI),成功设计并制备出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金催化剂(Au/TiO2-HAP)。在模
新型纳米疏水材料改变涂层防水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具有卓越疏水性能的喷涂材料。这种新型防护涂料最终可被应用于移动电话防水、防止飞机表面结冰或船体腐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研究学院纳米技术研究实验室的表示,这种涂料表面是一层纳米粒子,其能够使水像在落在热烤炉上一样滑落。 该研究团队通过两种塑料(一种为硬质塑料,另一种为柔性塑料)的结合,制造了一种比
中国科学家把石墨烯单晶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50倍
受到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激发,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量子材料不仅成为当今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同样引起国内外工业领域的高度重视:欧盟启动了石墨烯旗舰研究计划,美国、日本、韩国也都先后加大了石墨烯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中国在各地石墨烯研究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石墨烯研究联盟。目前,全球与石墨烯材料和应用相关的各类公司有上万家。尽管石
日本开发出可用于1000℃高温区的高精度温度计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研究组与CHINO株式会社合作成功研发出能够在1000℃附近高温区准确测定温度的白金电阻温度计。 以往,在半导体制造等需要对温度进行准确测定的场合,都是采用以白金(铂)丝为传感器的白金电阻温度计。然而,在1000 ℃附近的高温区,白金的电阻率并不稳定,而且白金丝自身也会产生热扭曲,所以很难实现高精度测量。 为了开发在1000 ℃高温
福建物构所发现新型高效能热电材料
热电材料是指通过材料内部载流子运动来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绿色环保型功能材料,其主要特点是对环境无污染和能源利用多样性,有望缓解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评价热电材料的性能通常使用热电优值公式:ZT=TS2σ/κ,式中T为绝对温度,S为材料的赛贝克系数,σ为电导率,κ为总的热导率。其中,S2σ又被称为功率因子PF,用于表征热电材料的
大连化物所成功制备高效率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太阳能研究部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组(DNL1606)研究员李灿、刘生忠带领的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杨栋合作,在平面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能源和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上。 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较大吸光系数
大连化物所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进展
催化合成氨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DNL1901)研究员陈萍和博士郭建平等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提出了“双活性中心”这一催化剂设计理论,并由此开发了过渡金属-氢化锂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上。 过渡金属上氨的催化合成是多相催化研究中的“Bellwether
上海有机所完成五味子降三萜Rubriflordilactone B全合成
五味子降三萜是一大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抗病毒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董和合作者分离和鉴定。其全合成的开拓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杨震教授;牛津大学教授Anderson、南开大学教授汤平平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昂三个团队也分别完成了该家族中几个成员的全合成。 上海有机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昂课题组近期完成
中美研究院在金属-碳化硅光催化有机合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Au/SiC光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生成肉桂醇机理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郭向云带领的研究团队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杨宏合作,采用能够响应可见光的立方型高比表面积碳化硅(SiC)为载体,利用金(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设计出新型Au/SiC光催化体系,在室温常压和可见光照的条件下,成功实现ɑ,β-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