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所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能量密度的提升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而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镍锰酸锂材料是一种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倍率性能;然而,其自身的高工作电压会显著加速电极材料表面的副反应,严重损害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长循环性能,限制了它在高比能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
大连化物所乙酰酮修饰锰氧化物L酸催化胺选择氧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杰和副研究员马继平等在乙酰酮修饰锰氧化物L酸催化胺选择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性质是影响催化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如在不同锰氧化物表面上,有机胺可选择氧化脱氢制有机腈,或氧化偶联制亚胺,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策略对其选择性精准
选择氧化
2019.05.31
我国研究员在作物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
近日,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在作物单粒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已经被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接受在线发表。单粒近红外检测技术(SKNIRS)是指在单粒作物水平上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作物成分。该技术因为其快速、无损的
近红外光谱
2019.05.29
福建物构所低成本稀土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低成本稀土清洁生产技术是世界稀土资源利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新型稀土分离体系和分离技术的研发。迄今为止,溶剂萃取法和化学沉淀法是稀土工业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分离技术,为我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溶剂萃取法需要大量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存在安全和环境问题;碳酸氢氨和草酸工业沉淀剂难于循环使用
德国研究人员提出新型高熵储能材料 推动锂电池发展
据外媒报道,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适合储能应用的新型高熵材料。他们在论文中报告,以最近设计的多阳离子过渡金属基高熵氧化物为前体,LiF 或NaCl为反应物,用简易机械化学方法,制备多阴离子和多阳离子化合物,从而生成锂化或钠化材料。含锂的熵稳定氟氧基化合物(Lix(Co0.2Cu0.2Mg0.2Ni0.2Zn0.2)OFx),工作
锂电池
2019.05.21
南开科研团队合成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并有望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大规模应用。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含金属钴等元素,需要选矿、冶炼、回收等技术,存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难题。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环己六酮,该材料包含地球丰富的碳、氢、氧元素,且此类有机正极材
刷新世界纪录!我国合成超高容量锂电有机正极材料
记者15日从南开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团队近期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超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环己六酮,该材料包含地球丰富的碳、氢、氧元素,且此类有机正极材料展现了锂离子电池目前所报道的最高容量值,刷新了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南开大学为唯一单位,第一作者为博士生卢勇,通讯作者为
不着火 更安全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锂电池
从笔记本电脑到割草机,锂离子电池正在为许多电器提供动力。但由于依赖易燃组件,锂离子电池在损坏时容易燃烧。如今,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重新设计了这些电池,使其可以利用不易燃烧的材料。除此之外,新电池甚至可能比现有型号存储更多的电能。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亚特兰大市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家Gleb Yushin说,这项工作是“绝对显著的进步”。如果商业
上海硅酸盐所钠基氧硫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和钠离子电池的低成本应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二次电池市场的大规模增长和锂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们开始寻求锂电池的替代品。由于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布广泛,钠离子电池逐渐成为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Na/Na+的标准电势-2.71 V与Li/Li+的标准电势-3.04 V接近,且二者的电池工作原理类似,因此科研人员可借鉴锂离子电池中的研发经验以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然而,钠离子较大的离子半径(Na+:
化学所在新型低成本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开发大规模、廉价、清洁、高效的制氢技术是氢能有效利用的关键。电解水由于环境友好、产品纯度高以及无碳排放而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制氢方法之一。限制电解水制氢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瓶颈是如何大幅降低其电能消耗,因而大幅降低制氢成本。其关键是发展廉价、易制备的高性能非贵金属电解水催化剂,有效降低电极上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的过
催化剂
2019.05.14
苏州纳米所等在石墨烯气凝胶领域取得进展
石墨烯气凝胶,经由石墨烯片层三维搭接、组装而来的石墨烯宏观体材料,具有三维连续多孔网络结构,表现出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优异导电性能及电化学行为,在能源存储、传感、吸附、复合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常规石墨烯气凝胶的三维组装以石墨烯片层间的“面-面”局部搭接方式为主,进而形成具有三维无规连续多孔网络。石墨烯片层间的这种“面-面”堆垛-搭接方式,是
大连化物所高比能量锂/氟化碳一次电池技术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所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张洪章研究员带领的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科研团队在锂/氟化碳电池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经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第三方机构)测试,新研制的10Ah级能量型锂/氟化碳电池的比能量达到940Wh/kg(1150Wh/L),是目前有记录的同类电池比能量的最高值。锂/氟化碳电池具有极低的自放电速率、保存期可达10年以上,无电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氮化硼纳米涂层稳定固体电解质 确保电池安全、延长电池寿命
据外媒报道,提升电池能源存储能力,增加电池寿命,同时确保电池安全运行,解决上述挑战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大家都越来越依赖移动式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需要此种能源的设备。但是,当地时间4月22日,由材料科学和工程系助理教授Yuan Yang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团队宣布,已经研发出一种新方法,可通过植入氮化硼(BN)纳米涂层,稳定锂金属电池中的固态电解质,从而安全地延
南开大学牛志强团队开发自修复水凝胶电解质,可自修复一体化水系锌离子电池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柔性和可穿戴储能系统(例如超级电容器和电池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这些储能设备通常可以承受一定的弯曲和拉伸应变,但是仍然存在大形变下容易损坏、性能下降和有毒电解质泄漏等问题。近年来,由于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安全性高、成本低廉、理论容量高,因此柔性水系ZIBs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柔性水系ZIBs不可避免地在大变形情况下发生
青岛能源所在锂金属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近年来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高能量密度储能材料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尽管传统的以石墨为负极材料的插层式锂离子电池在电子设备产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它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其上限,逐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与插层式的锂离子电池相比,以金属锂直接作为负极使用的锂金属电池(如Li-S,
中国科大等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曾杰研究团队,与上海光源研究员司锐合作,通过构筑负载在金属有机框架MIL-101上的Pt单原子催化剂,揭示出其在CO2加氢反应中的金属-配体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通过调控反应路径提高CO2加氢制甲醇的选择性。该成果以Optimizing Reaction Paths for Metha
大连化物所石墨烯气凝胶应用于高体积比能量锂硫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发展了一种三维石墨烯/纳米碳管多孔气凝胶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锂硫电池的硫单质载体和中间层一体化正极,获得高体积能量密度和优异循环稳定性的锂硫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上。 锂硫电池具有高质量理论能量密度(2600Wh/kg)和高体积能量密度(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新型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第一单位通讯)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振声(共同通讯)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新型电池。相关研究成果《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具有快速扩散动力学的三离子电池,显著提高电池倍率和循环性能》(Hybridizing Anions towards Fast Diffusion K
吉林计量院验收低浓度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装置项目
日前,在省院召开的科研项目验收会暨新项目立项评审会上,医化光环保实验室承担的省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经费项目——“低浓度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装置的研制”(计划编号:GYZX-2017-03)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自2017年1月开始, 2018年10月完成,项目组研制的低浓度粉尘浓度测量仪检定装置与国内外同类项目相比较实现了全过程的闭环控制,系统结构合理,采用
加中联手研制动力电池 固定电池或将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
加拿大科研人员正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为电动汽车研发电池。科研小组分别对传统液体电池、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进行对比。 电池能量密度不合理,就会限制了新能源车的发展。三元锂电池容易发热,有爆炸的风险。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电池极限能量密度不可能高于500Wh/kg,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能够达到400Wh/kg,预估最大潜力值可高达900Wh/Kg。 固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