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22
水性工业氟碳漆创新点多
福州金日涂料有限公司近日以水性含氟共聚树脂或氟烯烃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为主要成膜物质,经过纳米材料改性、加工、研磨,制得水性工业氟碳漆涂料。该产品的研发创新点是:选择合理的聚合物,用含2~4个碳原子的氟烯烃等单体,使含氟聚合物具有优良地耐候性、防水渗透性、化学和光学稳定性;加入含有不饱和键的烯烃类等单体,使有机氟共聚物具有良好储存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在成膜过程
2009.11.18
利君医药公司宣布成功研制抗甲流药品
利君国际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利君国际”或“本公司”;HKG:2005)及其附属公司(“本集团”)欣然宣布,利君国际旗下子公司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研制的恩尔欣胶囊,于2009年10月31日获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定,有效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生长。 恩尔欣胶囊(通用名:盐酸阿比朵尔胶囊)为石家庄四药开发研制的新抗病毒药物,属国家二类新药,于2004年10月
2009.11.11
国际先进水平塑料光纤产业园在江津开工
目前,家庭广泛使用的是电话线、上网线、电视闭路线,通信级塑料光纤投产之后,将实现三根线合一,不仅为家庭和单位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铜金属。据了解,东方光大集团双福光纤产业园项目计划规模总投资26.36亿元,分三年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17条光纤生产线、117条包覆线、网络器件设备和科研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项目建成之后,年产通讯级塑
2009.11.11
钠硫电池储能系统自主研发成功
由该所和上海电力公司联合研发的大容量城网储能钠硫电池课题在开发出大容量单体电池的同时,又自主研发了生产装备,年产2兆瓦的钠硫储能电池中试线贯通,实现了10千瓦储能系统的成功演示。这标志着化学电池大规模用于我国城市电网储能将成为现实。据介绍,钠硫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装置。它以金属钠为负极,硫为正极,陶瓷管为电解质隔膜的二次电池,在一定的工作温度下
2009.10.22
国家将引导光伏产业拓展国内市场
10月16日举行的第十届西博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求发指出,目前国内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扩大光伏市场国内消费的政策,支持用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以及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
2009.10.22
甲醇柴油突破掺混难题
近日,由江西理工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明的一种清洁节能甲醇柴油及其配制方法获得国家专利。该方法通过添加助剂从根本上解决了甲醇与普通柴油不能混合的难题,甲醇和柴油的掺比有了重大突破,将甲醇掺比从10%提高到40%。据介绍,现有甲醇柴油助溶剂价格高、闪点低、易着火、不安全,甲醇的十六烷值低,基础柴油的十六烷值必须高于50,合成柴油自容性、稳定性差,易挥发、腐蚀,燃烧
2009.10.19
苯乙烯协同阻聚剂技术成功获用
国庆期间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传出消息,8万吨/年苯乙烯装置自使用国产环境友好型苯乙烯协同阻聚剂5个月以来始终保持稳定运行,精馏系统和闪蒸系统的焦油聚合物逐渐下降,焦油中苯乙烯的含量大幅下降61.5%,苯乙烯收率增加1.83%,装置的能耗物耗也大幅下降,预计由此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550万元。业界专家表示,环境友好型苯乙烯协同阻聚剂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
2009.10.16
塑料水性油墨的成本和环保优势
塑料水性油墨是由水性树脂、助剂、颜料、水等原材料组成。在选材料时,均需要符合环保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全部用纯净水代替有机溶剂。水性油墨不燃、不爆,无味、无毒,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印刷油墨。水性油墨的环保优势塑料水性油墨由于用水作为溶剂,在印刷过程中无有机溶剂(VOC)挥发,没有气味。对环境、对印刷操作人员的身体均无任何的污染及损害。水性油墨产品自身不会燃烧,更
2009.10.13
新型C8芳烃异构催化剂工业应用
由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厂生产的新型C8芳烃异构化催化剂PAI-01,日前在辽阳石化25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新型催化剂PAI-01属于乙苯转化型催化剂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与抚顺石化公司催化剂厂联合开发,具有活性好、空速高、C8芳烃收率高等特点,尤其对C8原料中乙苯浓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氢型担体进行适当预处理,大大提高了选择性。辽阳
2009.09.23
高档汽车用涂料酞菁蓝颜料产品研发取得突破
我国又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颜料生产技术——高档汽车专用涂料酞菁蓝颜料产品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项目完成单位——河北衡水美利达颜料工业有限公司,攻克了生产技术的重大难题,一举打破了德国BASF、瑞士CIBA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该项生产技术的国家。作为高档汽车所使用的专用涂料,特别是酞菁蓝颜料产品质量的优劣,是保证车体外观色泽等综合指标
2009.09.16
建筑保温材料 节能绿色潜力大
当前建筑保温节能的形势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房屋建造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耗量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的27.6%,其中供热采暖消耗的能源占建筑耗能的60%。从1997年开始强制施行建筑节能以来,我国已经从节能30%的指标过渡到了170多个城市必须达到节能50%的指标,其中北京等地已经率先执行节能65%的强
2009.09.11
双极膜制备乙醛酸效率高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应用双阴阳极电解槽结合双极膜技术代替传统的单阴阳极平板电解槽,形成双成对电解制备乙醛酸,从而使电槽效率提高了170%以上。双极膜(BPM)是一种新型的离子交换复合膜,由阴离子交换层(P型膜)和阳离子交换层(N型膜)复合而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应膜。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双极膜可将水离解,在膜两侧分别得到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目前双极膜的研究
2009.09.10
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从陕西省科技厅获悉,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三秦母亲河——渭河流域的造纸业废水污染问题,陕西省近年来大力探索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并在技术上获重大突破,通过了环保部门组织的达标验收。据了解,造纸工业是陕西省轻工行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共有造纸厂160多家,其中以废纸为原料的企业占5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渭河流域。这些造纸厂超标排污现象十分严重,对沿河流域的人、畜及生态
2009.09.07
高容量锂电池电极材料成本降半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功研制出了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用锰系层状电极材料,成本可降至现有材料的50%。目前已有部分高容量电池面世,市场潜力巨大。该电极材料的比容量高达145~150mAh/g或135~140mAh/g以上,振实密度>1.7g/cm3,安全及循环性能好。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自行车、混合电动车等方面应用广泛。目前所用钴系锂
2009.09.03
石蜡加氢催化剂成功用于中高压装置
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SD-1/SD-2组合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在大连石化B套10万吨/年蜡加氢装置上成功工业应用。8月中旬,石油化工研究院以常规石蜡和高熔点石蜡为原料进行了催化剂的初期标定,结果标明,石蜡产品技术指标全部优于食品级石蜡产品质量要求。近几年来,由于石蜡原料的劣质化给石蜡加氢精制增加了难度,许多科研单位都致力于开发活性好、选择性高、使
2009.08.27
新型锂电池材料可快速充放电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人员日前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超快速充放电能力的LiFePO4/C纳微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纳微结构储锂电极材料研究,此前科研人员通过构筑同时具有纳米级和微米级三维混合导电网络结构的正负极材料,大大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此后他们又通过纳微结构设计和碳包覆手段,提高了合金负极、
2009.08.21
纤维素乙醇技术走向商业化
美国专业从事纤维素乙醇开发的Trillium FiberFuels公司8月18日宣布,接受美国能源部75万美元的资助,使其纤维素乙醇技术推向商业化,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两年时间。Trillium工艺采用现有工业酶用于转化木糖,木糖不易被酵母消化,但工业酶可将木糖转化成被称为木酮糖的另一类糖。据称,这可将生物质生产乙醇的产率大幅提高。这一资助项目是美国能源部小型业
2009.08.21
安徽成功研制透明导电玻璃
日前,安徽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高透过率触摸屏的ITO(氧化铟锡)玻璃。该研究成果将改变国内触摸屏生产厂家完全依赖进口ITO材料的局面,大大降低国内触摸屏生产成本。据介绍,高透过率触摸屏ITO导电玻璃是触摸屏的主要材料,占材料成本的60%左右。之前国内生产触摸屏所需ITO材料几乎都从日本等地进口。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ITO材料投入生
2009.08.12
等离子印染技术节能减排三成
8月5日从中科院传出消息,该院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联合研制的常压等离子体共性技术设备在绍兴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鉴定。该设备应用于棉布轧染的前处理流程,可节能减排约30%。用等离子体技术进行棉布轧染前处理是许多国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但该技术目前只是在实验室做小样面料的实验,尚未研制成功能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求的样机。此次工业用常压等离子技术处理设备的成功研
2009.08.12
美利用离子液体方便高效捕集二氧化碳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出一种更清洁、稳定和高效的捕获二氧化碳新方法。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Chem.Sus.Chem.》杂志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国都在致力于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捕捉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碳捕捉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附法。二氧化碳会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二者在低
2009.08.10

127页,当前第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