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529
上海硅酸盐所在新型高比能水系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基于水系电解液的储能电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和倍率性能优等特点,近几年发展迅速。然而,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较窄(1.23 V),导致该类型电池的工作电压一般比较低;且水系电池对电极材料的选择较为严苛,稳定性和比容量均需大幅提升。低工作电压、低能量密度等瓶颈使得水系电池的规模应用面临巨大挑战。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宇和副研究员迟晓伟带领的科
福建物构所发现具有大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亚锑硼酸盐
倍频效应(非线性光学效应)和双折射(线性光学效应)是现代光学中两种极为重要的性能,可以应用到诸多领域。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含有孤对电子的阳离子对倍频效应和双折射性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然而,这两种光学性能对结构的要求不同,因此在一种材料上同时实现大的倍频效应和双折射仍然是一个难题。同时,尽管早在上世纪末科学家就已经报道了锑硼酸盐化合物,但是含有孤对电子的亚锑硼酸
化学所发展出加快电催化水下产气的通用方法
因在可持续和高效能源系统中的潜在应用,能源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和氧气)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关注。设计和研发可实现水下高效电催化产气的催化剂成为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并面临着同时提高反应传质速率和催化剂长期稳定性的挑战。最近,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王铁课题组在前期模板辅助的打印策略组装工作的基础上(Adv. Mater., 201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微型超级电容器-气体传感器平面化集成微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化学传感器研究组研究员冯亮团队合作,设计并可控制备出一种有序双介孔聚吡咯/石墨烯纳米片,以其作为双功能活性材料构筑出高性能、柔性化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气体传感器平面化集成微系统。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现代社会对微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及其集成微系统的强烈需求。其
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研制获进展
手性材料在推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手性纳米材料主要是通过引入手性配体或构造螺旋结构等电偶极矩调控方式构筑,但这类手性材料在环境稳定性和导电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探索新的调控机制并构筑新型手性纳米功能材料是突破这一科学瓶颈的新途径。近日,中国科学
上海光机所等在紫外激光反射薄膜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薄膜光学实验室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合作,基于可调谐纳米叠层的思想设计紫外激光反射薄膜,实现了具有高反射率、宽带宽和高激光损伤阈值的355nm激光反射薄膜。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9, 20, 2020]。激光装置输出功率的不断提升对激光薄膜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家研制出高比能高倍率准固态钠离子微型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余彦团队合作,开发出具有高比能、高倍率的准固态钠离子微型电池,并揭示了钠离子多方向传输机制。近年来,无线传感器、植入式医疗设备、可穿戴电子器件等微电子和微系统发展迅速,高性能的微型电池开发需求迫切。锂离子微型电池是目前最流行的微型电源,但是
福建物构所在催化动力学拆分获取光学纯酮类分子研究中取得进展
光学纯-官能团化的酮类分子在有机合成、工业生产、制药行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类分子的不对称合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尽管已经有多种方法实现各类-官能团化的酮的不对称合成,但这些方法的普适性和兼容性都具有较大局限,往往只能实现特定类型的底物和某一种官能团的引入;具有普适性的能同时获得多种手性官能团化酮类分子的方法尚缺少报道。催化动力学拆分消旋的α-
福建物构所稳定MOF材料研究获进展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简称MOFs)具有高结晶性、高孔隙率、结构可调控等特点。然而,构筑超稳定的MOFs材料使其能够满足某些苛刻的应用环境则是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难点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的资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荣
MOFs
2020.02.21
珠海检测院三项科研项目获省局立项
近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三项科研项目,《基于微磁技术的起重机械焊接结构残余应力检测仪研发》《立式设备罐体缺陷的磁致伸缩导波扫查成像技术及仪器研发》以及《电梯液压缓冲器隐患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20年度省局科技项目立项。《基于微磁技术的起重机械焊接结构残余应力检测仪研发》针对起重机械安全评估工作中的焊接结构残余应力检测,研发多功能微
石墨烯基电化学电容器储能研究取得进展
电化学电容器具有可快速充电、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可用作大功率电源,在混合电动汽车、备用电源、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电化学电容器相比于电池其能量密度较低,即单位体积内储存的能量低,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在便携式智能设备中的应用, 需要进一步提高体积能量密度。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英国伦敦
大连化物所发展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凌、中科院院士杨学明、张东辉团队,与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合作,在中性水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团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气雾霾等诸多化学过程中广泛存在,团簇表征与性能研究对诠释化学反应机理至关重要。目前,离子团簇研究居多,而中性团簇由于缺乏电荷、难于探
青岛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机制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异常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通过降胆固醇药物调节血脂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的有效方法。辛伐他汀(Zocor)是一种重要的降胆固醇药物,其工业生产包括三个步骤:土曲霉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碱水解洛伐他汀制备中间体monacolin J,化学或生物方法将monacolin J转化为辛伐他汀。但传统碱水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高性能新构型钯复合膜并将其应用于氨分解膜反应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李慧和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柳林团队合作,开发了高性能指型和空隙结构不锈钢钯复合膜,可满足燃料电池氢源快速启动的要求;将该不锈钢钯复合膜用于氨分解膜反应器制氢,氨分解完全转化温度显著降低。用于氢气分离的金属钯膜分离具有小型、静音、紧凑的优点,属于燃料电池氢源关键
科学家开发出多氧键合镍单原子负载的石墨烯二维高效析氧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研究员姜政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多氧配位单原子镍负载石墨烯二维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电化学析氧性能。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波动性、随机性造成了大量的清洁能源废弃。电催化分解水生成氢气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存储清洁能源的手段。电催化分解水过程中的阳极析氧反应
理论物理所在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液界面层特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锂离子电池早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样设计出更加安全、高性能的锂电池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在固液界面上会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称为固体―电解液界面(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层。研究人员发现SEI层决定了大多数电池的性能,但人们对于SEI层的结构和
成都生物所在烯烃不对称氢氟化研究中获进展
含氟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目前,市场上有超过20%的药物分子和超过25%的农药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氟原子(含手性氟)。烯烃的氢氟化是合成含氟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现有主要的技术途径均很难引入手性因素,如何实现高效的烯烃不对称氢氟化一直是化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研究员廖建团队发展了一个有效的催化体
合肥研究院在MoS2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员赵邦传课题组在MoS2锂离子电池(LIBs)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ChemElectroChem,Nanoscale,Small上。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储能电网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商用石墨负极材料由于理论比容量(3
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开发出新型的接骨螺钉
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编程的接骨螺钉,可以满足骨骼修复过程中对刚性、生物活性和固定能力的要求。接骨螺钉是一种常见的固定装置,适用于骨折部位的固定。传统的接骨螺钉材料大多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不过它们可能会导致发炎,并表现出不良的骨整合。形状记忆聚合物(SMP)为骨骼愈合开辟了新的领域。这些高分子材料可在变形后固定,并通过外界条件的刺激又恢复其初始形
青岛能源所揭示丝状真菌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新机制
丝状真菌具有强大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可以产生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许多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开发成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包括青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探索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对于进一步挖掘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和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吕雪峰带

127页,当前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