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收储出现困局 价格成为博弈重点
继6月7日第一批国储招标会流标后,国家正着力解决这一尴尬现状。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发改委22日举行为期两天的稀土国储商讨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包括两项议程:确定参加本年国储集团名单;对即将国储的稀土氧化物产品议价。“除了确定国储企业名单外,此次会议国储敦促六大集团尽快执行此前上报的商储计划,价格无疑成为博弈的重点,六大集团也在努力要求国储提高收购价格
2016.06.24
理化所高性能银纳米线离子液体凝胶复合柔性透明电极研究获进展
柔性透明电极在电子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制备众多电子与光电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电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电极主要是在透明有机聚合物基底上,采用溶胶-凝胶、化学气相沉积、真空蒸发沉积、溅射沉积、脉冲激光沉积等方法引入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但是,该方法存在致命弱点:1)金属铟面临资源枯竭;2)制备工艺昂贵且需要高温,对透明有机聚合物
2016.06.16
全新透明导电薄膜能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韩国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个新的薄膜材料,它具有高导电性,可弯曲,拉伸,几乎完全透明。该膜可以帮助建立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自加热智能窗,柔性显示器,和高性能的冷却表面。 这种薄膜最显着的性质是独特的透明性和导电性组合。在大多数材料当中,携带电荷的颗粒也趋向于与光相互作用,让材料变得不透明。但是研究团队研发了高导电铜纤维
2016.06.14
广西大学破解石墨烯制备难题 可大批量生产粉体材料
随着广西大学石墨烯粉体生产小试基地投入使用,广西在石墨烯制备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基地采用的树脂裂解法,是世界上极少数能大批量生产粉体石墨烯的方法,这标志着石墨烯应用难题得到解决。 尽管石墨烯在诸多领域有着巨大应用,但在此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大批量生产石墨烯。国际知名电化学专家,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培康用近五年时间研究出了利
2016.06.13
专家:石墨烯研究发展切忌“泡沫化”
6月8日,国际石墨烯领域知名专家萧小月在广州科创咖啡,做客第29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就石墨烯国际国内的研发应用情况做相关介绍。 据了解,石墨烯这个概念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而真正将石墨烯从实验室分离出来,是在2004年,这得归功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后来,这两位科学家也因石墨烯的贡献于2010年共同获得诺
2016.06.12
日本以CNT为基材成功制作超极细超导纳米线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日本物质及材料研究机构(NIMS)及日本群马大学于2016年6月1日宣布,以直径1nm的碳纳米管为模板,成功制出了最小约10nm宽的超极细超导纳米线。此外还将该超导纳米线制成器件,成功观测到了微小超导体呈现的特别的超导现象。 通过以交链的碳纳米管为模板,使作为超导材料的氮化铌(NbN)生长,成功生成了全长数μm的连续不断的高品质超导纳
2016.06.08
石墨烯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优势
石墨烯基于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倍受关注,其在超级电容器及电池领域的研究“势如破竹,屡建奇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Richard Kaner教授从石墨烯的特性开始,系统讨论了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及电池理论上所能获得的最大容量及提及能量密度。从合成及组装的角度,从零维量子点到一维纳米线、纳米带,以及二维薄膜和三维网络结构,甚至最新的四维自组装
2016.06.06
理化所超小NiO纳米片高活性电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二维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层板结构、大比例暴露活性位等优势,在光电催化方面展现了优越的性能,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层状双氢氧化物(水滑石,LDH)因其层板由多种组分构成、层板厚度可调等优势,在催化方面展现了极强的可调控性。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铁锐团队多年来集中纳米材料的可控设计以及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前期通过调控LDH纳米材料的堆叠厚度,实现
2016.06.03
产业联盟助推石墨烯产业化持续发展
“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石墨烯技术孵化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企业并购基金、科技园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将石墨烯科研成果更好的向产业和地方转化转移。”5月26日,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理事长张景安在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会预备会议及专题论坛上表示。 获悉,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预计今年9月正式成立。石墨烯又叫二维碳材料,虽然仅有一个原
2016.06.02
中美高校石墨烯基础研究比较
纵观全球各国对石墨烯的关注度,若说最热衷的是中国,那么相对淡定些的当属美国了。然而,即便如此,美国高校在石墨烯基础研究创新研发方面也不断传出好消息。那么,美国高校是如何在相对冷静的氛围中,保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活力呢?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美几所高校从事石墨烯基础研究的一流专家,希望通过剖析和冷静思考,能够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国内高校基础研究的巨大创新
2016.06.02
诺奖得主将亲临MWC上海解读“黑金”石墨烯
如今,石墨烯正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领域。6月底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移动大会-上海(MWC上海)上专门设立了石墨烯展区,届时,剑桥大学、曼切斯特大学、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CGIA)等知名学府、研究所和企业将入驻石墨烯展区,带来大量的石墨烯原型和互动演示。 据悉,全球最了解石墨烯的人之一、石墨烯的发现者、2010年诺贝尔物
2016.06.01
国际期刊《npj—材料腐蚀》即将于中国发行
材料腐蚀或材料在环境中的性能退化不仅成本高昂,也构成一种安全隐患。据估算,全球每年在材料腐蚀上的损失要超过2万亿美元。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已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CSCP)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出版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 (《npj-材料腐蚀》),以帮助应对这一全球问题。这
2016.05.31
中国科大揭示金属纳米粒子切割石墨烯的奥秘
金属纳米粒子催化的石墨烯切割的“吃豆人”机理示意图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震宇等在金属纳米粒子切割石墨烯的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揭示了金属纳米粒子在石墨烯切割中扮演“吃豆人(Pac-Man)”的角色。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4日的Angew. Chem. Int. Ed.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邱宗仰。 在二维材料的很多应用中,需要先将它们切割成特定
2016.05.30
美科学家首次证明热光伏设备或使光电转换率突破极限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官网消息,该校科学家首次证明,使用太阳热光伏设备(STPVs),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有望突破理论限制。 最新研究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不让太阳能电池内无法使用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所有能量和热首先被一个中间元件吸收,让元件达到能释放热辐射的温度。通过调谐添加层的材料和构造,辐射能以合适波长的光释放出来,而这一波长的光刚好能被太阳能电池捕
2016.05.27
广东涂料:力争2020年总产量400万吨 总产值1000亿元
“力争2020年广东涂料总产量达到400万吨,总产值达1000亿元。”5月19日,记者从在江门召开的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第七届六次理事会工作会议上获悉。 “2015年全国涂料总产量1717.57万吨,其中广东涂料产量为323.56万吨,同比下降3.12%;主营业务收入808.61亿元,同比增长5.7%;利润总额53.47亿元,同比增长19.3%。”广东省涂
2016.05.24
VOC排污费再度来袭 突围的唯一路径是淘汰?
今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此《计划》首次涉及到了涂料产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工作安排,提出了“开展含挥发性有机物涂料质量标准提升行动”。 紧随而至的是5月19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了由其制定出台的《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内容。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企
增塑剂
2016.05.24
可印刷半导体碳纳米管墨水
可印刷半导体碳纳米管墨水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优越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容易墨水化,使得碳纳米管成为印刷薄膜晶体管,尤其是印刷柔性薄膜晶体管最理想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尽管半导体碳纳米纯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但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的可印刷墨水批量化制备、碳纳米管的准确定位和高性能n型印刷碳纳米管晶体管的构建等仍是制约印刷碳纳米管薄膜晶体管应用的
2016.05.23
全固态锂电池新型负极材料—— “穿孔石墨烯分子”
日本东北大学与东京大学组成的研究组于2016年5月14日宣布,开发出了全固态锂电池的新型负极材料“穿孔石墨烯分子(CNAP)”。这种材料可实现达到通用的石墨电极2倍以上的电容量,在充放电65次之后仍然能够维持原本的容量。 长期以来,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一直使用重量轻、电容量大的石墨。最近,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纳米碳作为新型碳材料出现在市场上,使电池容量扩大到
2016.05.20
中科院金属所研发出可溶铝合金材料
水力压裂技术是一项应用于低丰度、低渗透油气田的增效开采技术。施工过程中,需采用压裂球和桥塞等工具对不同作业层的施工管柱进行封堵。由普通合金制成的压裂球等工具如果滞留井中,会降低油井产能。近日,本网从中科院金属所获悉,该所已经成功开发出纯水中即可溶解的可溶铝合金材料,并且可调控该合金与水反应的起始温度和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据介绍,压裂技术在北美已广泛应用
2016.05.19
我国科学家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抗埃博拉抗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该研究成果于5月17日在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Potent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