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环保
西气东输为中国能源市场带来意想不到新课题
2004.11.10   点击278次

把新疆的“能源之海”与东部沿海地区联接起来,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整体国力增强的证明。再过两个月,经过近3年艰苦建设和运营的西气东输工程,即将实现全线商业供气。这不仅意味着一项举世瞩目的建设工程胜利竣工,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即作为繁荣和富裕象征的天然气,正在大规模走进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中国全国性的天然气市场开始加速发育。西气东输,为中国能源市场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课题。

--从前景不明到畅销市场

由于与煤炭等传统能源产品相比价格偏高,与天然气相关的法规和市场体系不完善,加之缺少大管线长期稳定供气的经验,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后,下游市场普遍对西气价格以及相关供气模式提出怀疑和抱怨。但现在的情况是:西气已由“前景不甚明朗”变为“畅销”,说明中国经济对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介绍,目前中国石油已与首批38家下游用户中的28家签订了“照付不议”供气合同,已成功向其中22家用户供气,预计到今年底,28家签约用户将全部用上西气。

2004年是西气东输工程投产第一年,预计全年可售气13亿立方米,主要供应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河南、安徽市场;2005年,预计西气东输工程售气量将猛增至50亿立方米左右,一些天然气发电厂有望成为西气使用大户;2007年底之前,西气东输工程将达到120亿立方米的设计年输气能力,几项指标均比原计划大大提前。

专家分析认为,西气之所以能突破价格障碍,或者说价格已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迅速为市场接受,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东中部地区对能源呈现“渴求”状态;二是国际市场石油和燃煤价格近期持续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天然气的性价比优势,淡化了“高气价”的消费心理;三是西气东输大管线工程高速度建设,拉动了地方接收管网加速建设,为扩大天然气供应打下了物质基础;四是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下,各地政府和下游用户逐渐理解并支持西气东输这一国家重点工程,与供气方共同缩短了新兴天然气市场的培育过程,体现出社会各方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在,从东部省市以及下游用户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初中央没有决策上马西气东输工程,或者工程建设进度出现拖延,要想保证当前所需能源动力,将是不可想象的。

--西气东输工程提前达到盈亏平衡点?

全线向下游市场商业供气,意味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重心以及各方关注的焦点,开始由管线建设转向管线运营管理以及下游市场开发。而近期有关西气东输的两条信息颇耐人寻味:一是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作为主营方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合营框架协议》各方终止了协议,这意味着当初被视为建国以来最大规模中外合作项目的西气东输工程,将由中国石油一家经营。二是由于下游市场培育速度快、起点高,加之工程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和提前,投资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预计2006年底之前,投资巨大的西气东输工程将提前达到盈亏平衡点,顺利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

这两条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信息,可能有许多或明或暗的理由解释,外方作为老牌上市公司,从商业化运作和股东利益考虑,要求西气东输工程达到15%的投资回报率,比中国石油方面的指标高出3个百分点,似乎也有其依据、无可厚非,但这一重大项目最终未能实现中外合作,实在可以让各方重新了解和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市场,真正发现这一市场区别于国际常规市场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规律,否则只有品尝错失机遇的苦涩。

西气东输工程分东西两段分步建设和运营的战略规划,使下游市场在去年10月就开始陆续用上来自陕西靖边的“先锋气”,“品尝”到了清洁高效能源的好处,为下游市场全面开发多争取到一年多的培育期,先发效应明显。而且,西气东输大管线对下游市场天然气接收和使用能力的带动作用,超乎许多人想象。

以郑州市场为例,使用中原油田天然气已有十多年历史,年总用气量不过8000多万立方米。随着西气东输大管线穿境而过,郑州市场天然气用气规模年增规模达5000万立方米-6000万立方米。西气东输工程也大大加快了上海天然气普及程度,预计今年全年新发展和置换的天然气用户将达30万户,今年底,上海天然气居民用户总数将超过110万户。以此速度来判断西气东输工程最终的投资回报,恐怕要比中国石油的自身估计还要乐观。

--从“受宠”到“气荒”需要几年时间?

据了解,自去年10月陕西靖边至上海的西气东输东段工程投产以来,一些用户的实际用气量不断突破原计划。郑州燃气公司和安阳彩玻集团是西气东输工程的最早用户,原计划到2007年,用气量分别达到2亿和2.7亿立方米,但两家用户近期提交的明年需求就已分别达2.2亿和2.7亿立方米。上海是西气东输工程的最大用户,原计划明年使用西气7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但实际使用可望达到15亿立方米。

专家介绍,西气东输工程完工后,还将在沿线建设多座增压站,对管线进行压缩加密,最大年输气能力可提升至170亿立方米。但下游市场61家用户近期经过自我评估后汇总的数字表明,到2010年,其天然气需求将达298亿立方米;到2020年,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测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至500亿立方米。届时即使东海天然气田加大产能,中原、苏北油田的天然气以及陕京管线予以“支援”,市场缺口也非常大,未来东部沿海地区有可能像眼前的“电荒”一样出现“气荒”。

其实,6年前投入运营的陕北至北京天然气管线,已出现“气荒”先例:这条管线加上配套储气库,向北京年输气能力最多为30亿立方米,但北京在全面优化大气环境质量的压力下,2005年天然气市场需求将达38亿立方米,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年需求将达到58亿立方米,缺口超过25亿立方米,建设“陕京二线”已提上议事日程。

西气东输工程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下游市场需求,而由其“引燃”的天然气消费市场正在膨胀。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西气基本满足下游用户需求,最多可支撑到2010年。及早对西气东输管线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运营能力,已势在必行。一些下游用户甚至提出了建设第二条天然气东输管线的设想,这恐怕是当初上马建这条建国以来距离最长、管径最大管线时所没有想到的。

--进口天然气能否与西气合作共荣?

在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即将全线商业供气之际,上海、浙江、山东以及辽宁、天津等东部沿海省市,继广东、福建之后,不约而同启动了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汕头市还计划建设广东第二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其中除山东外,各省市进口液化天然气大多选择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气东输让更多用户了解并“钟情”于天然气。

无论是为了满足市场长远需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还是为了构建能源供应多元化格局,提升能源安全系数,积极酝酿进口液化天然气,都是富有战略眼光之举。同时,各方应该发现,东海气、西气与进口气相继进入市场舞台,不仅将形成一种既激烈竞争、又互补合作的市场关系;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一次能否打破国内能源供应长期由三大石油公司垄断的市场考验;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一个全国性统一高效天然气管网或东部沿海地区天然气管网的重要契机。

可以说,近两年愈演愈烈的能源和电力紧缺,激发了沿海省市加快进口液化天然气的积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追求速成,而难以兼顾不同气源的相辅相成关系以及全国统一天然气管网建设。有专家指出,今后协调组织好各沿海省市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国内气源统筹发展,并建设全国统一天然气管网,作为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从长远来看,海外天然气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不同,由于天然气储量巨大,开采运输等技术不断优化提高,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都是“买方市场”,比较容易获得,对中国能源安全供应至关重要。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初步将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定在洋山深水港二期规划港区,建设规模为每年进口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相当于41.4亿立方米天然气)及总装机240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厂,项目总投资约5亿美元,计划于2005年开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两年建成。目前,英荷壳牌联合俄罗斯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以及中东地区的能源供应商都在积极争取成为上海液化天然气的海外供应方。如何依靠市场纽带,将西气、东海天然气、进口天然气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与地方消费市场长远有效地连结起来,真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