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环保
中日能源博弈: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对抗
2004.07.02   点击297次

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连接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纽带,如今却有可能成为割裂两国关系的利刃

“中日两国在能源问题上正处在十字路口。”6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冯昭奎研究员对本报表示,中日双方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这种过度竞争或者冲突的局面,将会两败俱伤。

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统计数据表明,去年中国的原油日需求量增长5.8%,即536万桶。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进口石油占中国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国际能源署预计,到那时,中国的原油日进口量会接近1000万桶,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日进口量。

中国能源的严峻形势引起了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关注。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他指出,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课题研究,于2003年5月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组织了31位院士和相关单位的120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同时聘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各大石油公司的专家23人组成课题咨询委员会。温总理曾于2003年5月和10月两次主持会议,听取课题组汇报并对研究工作提出要求。

在中国为能源问题头疼的同时,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日本在能源方面同样处于饥渴状态,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加强,日本人的神经更被扯紧。在世界上有石油的地方,除了有中国人外,都会闪动日本人的身影。

中日能源竞争呈多线交锋态势

中国的石油战略遭到日本的严重“搅局”。由于日本的插手,中国一直抱以厚望的俄罗斯原油进口受到了严重挑战。随着日本紧锣密鼓地介入,“安大线”的命运似乎已经终结。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分析认为,与中国刚刚在能源外交上迈出步伐相比,日本在开展能源外交方面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的开采权,它早就开始对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州等地方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所以,在采纳中国方案和还是日本方案的选择上,海滨边疆区地方政府坚定地站到了日本一边。这无疑是日本向俄罗斯方面施展“欲取姑予”小恩小惠手段的结果。在开展能源外交方面,日本采取了“官民合作”的路线,不仅政府各个部门立场一致,而且没有本国企业之间自相残杀的无谓消耗。

伊朗的阿扎德干油田现已探明石油储藏量约为260亿桶,估计可开采量为50亿~60亿桶。这是自俄罗斯1982年发现普里奥博耶油田以来,世界上发现的尚未开采的最大油田。2000年,日方企业财团获得了该项目的优先谈判权,从而获取了优先开采权。但去年9月22日,伊朗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优先开采权。按照伊朗方面的新计划,阿扎德干油田将由英国皇家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中的一家通过竞标获得。据了解,中国石化总公司已经开始对此项目进行研究。按照伊朗方面的解释,日本失去开采权的原因是过于追随美国要求伊朗取消核计划,导致了双方合作的破裂。

但是,日本有关官员曾表示,日本不会放弃获取阿扎德干油田的开发。中石化的一位专家称,日本此前为了获得优先开采权已经向伊朗支付了巨额贷款,伊朗一直是日本第三大原油供给国。

今年1月28日,正在大规模扩大原油生产能力的伊朗宣布,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标16个油田开发权,世界知名能源巨头纷纷表示参与竞标。

伊朗驻华大使韦尔迪内贾德6月24日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伊朗的石油公司正在与中国的一家大型能源公司进行商谈,他们之间的合约接近签署,将共同开发伊朗油田。”而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两个月之后,伊中之间长期合作的好消息将传出。”

中国石油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北非已经被放在了第三位。

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为了实施中国的石油战略,中石油公司高层奔赴苏丹,分别与苏丹能矿部、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等3项正式协议。

但是,日本也已开始同中国争夺北非。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称,将在今后5年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日本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日本媒体认为,小泉对于非洲的“感情”突然增温,主要是看中了非洲大量未被开发的石油资源。

恶性竞争使两国付出惨重代价

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中日两国扩大合作的重要领域,如今却成为两国展开激烈竞争与角逐的对象;能源问题本来可能成为连接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纽带,如今却有可能成为割裂两国关系的利刃。

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冯昭奎研究员一直对中日关系的现状表示忧虑。他说,在石油领域的恶性竞争是持续多年的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缺乏互信所造成的恶果之一。

最近有消息称,俄罗斯已经将日本“安纳线”的要价从100亿美元提高到130亿美元,而最初日本人的报价是50~60亿美元。由于中日两国的相互争夺,最终得利的是俄罗斯。

在中日激烈竞争的同时,欧盟有望迅速增加从俄罗斯的石油输入,有消息说德国与俄罗斯已决定明年开始建设一条从俄罗斯西北的维堡跨过波罗的海通往德国的石油管道。与长期犹豫不决的俄罗斯东向管道的建设相比,俄罗斯西向管道建设的决策和计划如此迅速果断,这显示了一个联合的地区与一个不能联合的地区相比在获取石油方面的优越。

事隔近10年之后,日本的几家媒体突然间拿东海的春晓气田大做文章。据《东京新闻》报道,5月下旬,日本突然发现中国已经着手在东海建造“春晓”油气田的开采设施。该油气田的位置距离所谓的“中间线”只有5公里,而这条中间线是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报道称“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6月21日,在青岛的亚洲合作对话会议上,日本外相就曾向中国外交部长“逼问”此事。6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作出强烈姿态,搭乘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飞机巡视中国正在开发的春晓天然气田群周边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教授对本报分析说,中日之间一直存在外长例行磋商机制,而日本却不通过这个机制而是单方面渲染东海石油问题,这很不正常。

他说,这一方面可能出于日本7月参院选举的需要,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显示对外国的强硬。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中日之间一直在为这个问题进行秘密沟通。

查道炯教授强调,共同开发可以使双方都受益,如果争执不下,对谁都没有好处。

冯昭奎研究员警告说,如果中日双方陷入“竞争过度症”,不仅不利于双方以合理的代价获取所需要的能源,而且有可能进一步陷入能源竞争与政治摩擦互相刺激的恶性循环中。

东亚应创建能源合作机制

由于日本首相小泉接连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处于“冰冻状态”,两国首脑已经在3年内没有进行过互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一位日本问题专家说,开展经济合作,没有政治上的互信难以持久。但是在目前情况下,经济关系还是要尽量与政治关系分开,尽量少受政治冷的影响。

冯昭奎说,中方要在历史问题上坚持原则,但是,历史问题毕竟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方要特别注意经济问题的当务之急,在能源问题上必须加强与日本的对话。

他表示,要让日本明白,中国自2002年以来之所以能源消耗剧增,主要是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日本在华企业生产所消耗的。另一部分是日本加大对华出口,出口的汽车等消费品也是耗油的主体,所以中国缺油与日本是有关系的。

今年以来,日本媒体承认日本经济复苏得益于中国,所以,如果中国因为能源吃紧而影响经济发展,对日本经济势必造成严重影响。

美国五角大楼顾问、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奈特曾经表示,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因此,石油问题最终反而会促使中国和日本合作。

日本应该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如果日本将自己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先进经验传授给中国,必然会促使中国减少石油消耗,这样对日本也是非常有利的。

冯昭奎为此建议日本应该利用ODA(政府开发援助)来促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向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转移。他还专门提出了中日合作的建议:

一、不应以能源问题作为牵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因为在中日经济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情况下,利用能源问题牵制他国,等于是牵制了本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在能源问题上,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换句话说,中日只可能或者“双赢”或者“双输”,不可能出现“一方赢另一方输”的结果。

三、对日本来说,能否积极地将其先进的节能技术向中国以及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转移,关系到日本自身的利益。

6月下旬在青岛召开的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上,亚洲外长们发表了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青岛倡议》。中日外长在会谈中也涉及到了能源问题。

不久前,中日韩与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在菲律宾召开,与会国能源高官呼吁加紧建立共同的石油储备和节约能源。

在各种地区性组织的架构中,中日之间的能源合作逐渐得到加强。冯昭奎说,中日必须把能源问题放到多边框架下解决。尤其在中日关系不太正常的情况下,超越双边的地区性的多边机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他说,比如六方会谈,在这样一种多边机制中,中日也能抛却政治上的恩怨顺利合作。在能源问题上,两国也需要这样一个地区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