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环保
全球石油供求形势与我国的石油战略
2004.06.17   点击301次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发现量,未来世界的石油供求形势将更加紧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也将不断上升,而受资源制约,我国未来石油产量难以显著增加。因此,石油战略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而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将导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要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除了建立战略储备基地之外,特别要注重对石油资源的有效控制。要坚持走石油资源地多元化的道路,广辟来源,形式多样,以避免资源地单一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世界自然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一国经济发展还无法完全摆脱对其依赖时,自然资源就更显其重要,其中,石油资源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种典型角色。

一、世界石油消费及流向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为40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地区,石油消费量较多的6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其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且每个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均超过了1亿吨,占4%以上。

世界石油贸易量达到20多亿吨。中东石油主要出口至亚太其他地区(不含日本和中国)、日本、西欧、美国、中国和非洲,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欧,西非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亚太其他地区(不含日本和中国)、西欧和中国,中南美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亚太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北非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欧。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亚太、北美和西欧,各占1/3左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目前中国主要自中东、亚太和西非地区进口石油。而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中东、北美、前苏联、西非和中南美,其中,中东占到一半;北美、前苏联、西非各占1/10左右;中南美占6%左右;其出口量均在1亿吨以上。

据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估算,世界未探明资源量约为670亿吨,其中,中东、北美、前苏联三个地区拥有65%。按未探明石油资源量排列,全球七大石油产区的位次为中东、前苏联、北美、亚太、南美、非洲和欧洲。其中,中东地区为160.8亿吨,占世界的24.9%;前苏联地区为137.0亿吨,占21.2%;北美地区为123.7亿吨,占19.2%;亚太地区为72.9亿吨,占11.3%。

根据目前世界石油资源以及石油供需情况分析,预计未来10年间世界石油流向仍将保持目前的态势,即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亚太、北美和西欧,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中东、北美、西非、前苏联、中南美和北非。考虑到石油资源拥有量以及地域等因素,除现有亚太地区以外,未来可能增加供应我国石油资源的地区将为中东、前苏联和西非等3个主要地区。

尽管目前世界上石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但石油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发现量。而且石油需求量、运输量大,石油尤其是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易燃品,运输过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国际局势紧张时,石油运输线往往会成为军事攻击目标;再者,和其他资源相比,石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据经合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就上升半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降低1/4个百分点。目前,世界能源商贸90%来自石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都与石油供应及价格波动直接相关。因此,石油资源短缺量大、运输安全要求高、对经济的影响大决定了石油短缺将成为未来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石油依赖进口已成定局

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以前对我国2010年的石油消费量进行的估计,认为基本消费量在2.7亿—4亿吨,预计中国在2005—2020年石油的产量将在1.8亿—2.1亿吨,每年的缺口为0.7—1.8亿吨,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超过了30%。事实上,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到2002年就已经达到33%。根据近来各方面的预测,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到2020年很有可能达到50%-60%,与美国目前的58%相当;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3.6亿吨,这个数字是2001年的6倍。而据国际能源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近来公布的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能源署称,除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否则它还将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预期。

我国石油生产与消费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后持续增长,1985年石油产量达到1.2亿吨,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跨入了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在过去10年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受国内资源及开采条件的约束,同期中国石油的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石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1994年转变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01年石油产量1.65亿吨,进口6490万吨,占消费量的30%。石油消费与石油生产关系的消长,使得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中国石油的产量(含石油和成品油)为1.689亿吨;而石油消费量达2.457亿吨。根据有关预测,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在未来10年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将达到1.5亿吨。预计中国今明两年每天石油需求累计增加75万桶,大大高于美国同期51万桶的增长量。2003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进口已达8000多万吨,全年可能达到1亿吨,而且今后进口量将会继续快速攀升。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中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400万桶。到2030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

我国石油短缺基于三方面的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增加速度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能源效率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20多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在过去的10年里,石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但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的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2倍多,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也将不断上升,而受资源制约,我国未来石油产量难以显著增加。因此,石油战略安全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三、中国急需制定新的石油战略

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进而导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近来,温家宝总理指出,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国务院把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国的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前提。石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出大问题。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要确保石油安全,除了建立战略储备基地之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当其冲就是要控制资源,要坚定地走石油资源地多元化的道路,广辟来源,形式多样,以避免资源地单一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位国际能源专家近来讲到:“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虑,其能源政策可能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安全危机的解决之道可以说关键就在于“走出去”三个字:不仅走出国门,更要走出过份依赖石油的单一能源结构误区。“走出去”不仅是单纯进口石油,还要到国外办厂,甚至开采、加工,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如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运输风险比较小的石油,从而减少运输风险。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赚取足够的外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据有关专家预测,非洲将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这应该为中国的石油战略创造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我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以中石油为例,其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已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特别是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是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石油的份额。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中石油、中海油等在海外油气资源的收购和参股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中石油集团公司的规划,到2005年,其海外油田产量将达到3500万吨,2010年达到5000万吨;而中海油预期到2005年,海外油气总产量也将达到2200万桶到2400万桶(每吨大约折合7桶)。可以预计,三大公司还将继续海外扩张的步伐,然而,这些努力,却仍然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石油安全从困境向危境的逐渐滑坠,因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安全系数仍然非常必要。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石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未来随着进口石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与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战争时的石油供应保障是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风险,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将国外的石油运回国内,包括扩大购油的渠道,并设法保证运输线的安全;其二是加大石油储备。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运输安全方面,我国应当效法严重贫油的日本和韩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在加大石油储备方面,为保证紧张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油料供应,必须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储备分为常规储备与战争储备。常规储备的目的主要是应对油品涨价,战争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它又分为切断国外油品供应的储备以及在国内炼厂油田遭到轰炸不能正常生产时的石油储备。

2000年中期,全球的石油储备量估计有59亿桶(8亿吨),相当于90天的世界消费量,其中13亿桶为战略储备,其余的46亿桶为商业储备。美国1975年批准实施《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按照该法要求,美国先后建成5个地下岩洞式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实际储备石油能力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预计到2020年,美国石油需求将达到2670万桶/日,比目前增加720万桶,而石油产量将会从现在的650万桶/日降至510万桶/日,进口石油的比例从目前的53%增加到64%,因此美国的石油储备还会有大幅增长。日本没有油气资源,年消费石油2.58亿吨,年进口2.64亿吨,为此,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德国达到127天,据此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的石油储备非常紧急。

有了资源地,也有了储备基地,两者间的运输链将成为“生命线”。石油运输除管道外,最重要的就是海上运输。然而,内地进口石油运输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远洋油船吨位不足。现在,内地进口石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国外航运公司承运。但与此同时,以招商局为代表的中国船东的百分之九十运力,却是在为国际市场服务。这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我国的油公司与船公司之间缺乏长期战略合作的关系。政府应该鼓励并出面协调油公司和船公司在双赢的前提下达成合理的价格公式,以长期租约的形式来稳定双方利益,使石油运输这条“生命线”更安全可靠。

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业开始步入一个微妙的势力重划阶段,而我国的石油战略必须作重新调整,以此应对出现的严峻挑战。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国内石油进一步供应吃紧,我国将会在未来几年加大从海外进口石油的力度。在石油供应渠道上走多样化,避免更多的依赖于中东地区,是一个明智的抉择,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运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手段,避开一些产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击破。在这方面,我国可以更多地借鉴同样是石油消费大国的欧美等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