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超过日本。日中争夺石油的时代正在到来。”——日本《朝日新闻》专栏作家船桥洋
6月2日,香港媒体刊登一条消息称“中日石油战的一个新战场可能在泰国”。如此巧合的是,日本时事社翌日也发表文章称:“日中间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已经表面化,并有可能发展成为资源摩擦。”
继中日在西伯利亚、东海的能源争夺之后,两国在石油战略上的竞争似乎出现了有增无减之势。
新输油管道方案引发争议
泰国一直想在马六甲海峡以北、泰南中南半岛陆地最窄处的克拉地峡开凿运河,直线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从而使油轮能从泰国西海岸的安达曼海经由运河直达太平洋海域的泰国湾,以取代马六甲海峡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枢纽的地位。
4月20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石油商贸大会上,泰国推介“石油路线图”,即筹资6亿美元,在设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线路上修建全长250公里的输油管道。此后,由于国际油价上涨,泰国多次向几个亚洲国家推销这一方案。
而在近期有关泰国克拉地峡方案的讨论中,中国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姿态。据中石化公司驻曼谷首席代表陆世杰透露,该集团副总裁李辉最近还游说日本和韩国石油公司共同投资该项目。
日本是克拉地峡运河的另一个热心者。尽管有在“东北亚能源论坛”框架下合作的说法,但务实的日本商界人士称,也许在能源研发、环保领域可以有合作,但在能源开挖、占有方面,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深谙“能源外交”
随着中国石油进口的逐年激增,石油资源的国际竞争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了。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能源消费大国之间,正在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严峻形势。
日本外交战略对中日关系的定位决定了这种态势。“联美抑华”已成为日本在21世纪外交基本战略的支柱之一。在技术上保持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政府经济援助不列入增强中国军事力量的项目等,就是这种战略意图的体现。在石油等资源开发和进口方面设置障碍,也能够起到延缓中国经济发展,抑制中国的目的。安纳线与安大线的竞争就是一个例子。
而且,与中国刚刚在能源外交上迈出步伐相比,日本在开展能源外交方面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日本能源资源匮乏,早已把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列为经济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它如今已有可供169天使用的石油储备,而且,一直在不懈地寻求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为此,它既肯下本钱,也善于做工作。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的开采权,它早就开始对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州等地方政府进行多种多样的利益引诱。所以在采纳中国方案还是日本方案的选择上,海滨边疆区地方政府坚定地站到了日本一边。这无疑是日本向俄罗斯方面施展“欲取姑予”小恩小惠手段的结果。
“黑色的金子”无法双赢
中国和日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密切的经济关系,是因为双方在经济上无可替代的互补性。可是,在石油等能源资源问题上,中日两国就不存在这种互补关系了,现实是两国都需要千方百计地确保这种“黑色的金子”。因此在石油等天然资源方面,日本把中国置于对手而不是合作的地位,中日在全世界范围内争抢石油资源的局面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从经济安全保障的角度考虑,日本宁肯与欧美国家的石油资本进行合作,而不愿意选择中国做它的合作伙伴。
例如,除了输油管道之争,中日两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购油田方面也同样有着直接的竞争。在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专案执行优先控股权的行动中,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对手就是日本著名的石油公司三井物产。
日本防御厅官员甚至称,“中国离动用海军到日本海域开采天然气的日子不远了,日方将密切留意中方的开采活动,并继续尽最大努力,确保利益不受侵犯。”而事实上,日方的经济海域区是自我划定的,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中国开发的油田,也并未进入日方自我划定的经济海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