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环保
应对双重压力 中国多管齐下力保石油安全
2004.03.22   点击335次

3月份以来,石油问题再度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原油储备目前已降至197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只有约2.69亿桶。美国国内越来越担心高油价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参议院最近作出决定,停止布什政府为该国战略石油储备而进一步采购原油;而在中国今年的“两会”上,针对国际油市动荡和国内原油消费量猛增,多位代表呼吁尽快为保护和开发石油资源制定专门法律,以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

“整个石油业正处于改革进程中。”3月1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杨青对记者表示。“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石油市场化以及市场的稳定供应等。总体上,与目前的体制改革有关系,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

推进市场化改革

专家建议,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

  专家认为,中国石油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有技术问题、投入问题、资源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种高效、灵活的机制,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由于垄断,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长期受到管制,产业准入受到严格限制。

据介绍,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海油和中化集团,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目前,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两大集团的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因此,中国应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石油销售属于一般竞争性业务,具有较低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比较容易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全可以通过优胜劣汰规律,自动调控企业进入和退出,实现市场的高效率。在国际石油市场资源丰富的大背景下,开放的市场是中国获得稳定、廉价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否则,就无法保证对国际资源的利用,也无法形成吸引国际资源的市场,不利于提高石油供应安全。

专家建议,中国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应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应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增强石油市场活力。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或以自愿互利为原则,通过参股、控股、联营、收购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

从全球范围看,多数石油进口国采取了市场化的道路解决石油供应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化是石油进口国解决石油供应保障的基本方向。作为增长最快的石油消费大国,中国石油消费的品种需求和地区差别十分巨大,形成中国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和报价系统意义重大。中国有必要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达到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市场人士建议,现阶段,可以在现有的期货交易市场中增设石油交易品种。

中国衡水橡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