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我国建设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关键问题
2022.06.27   点击472次

中国碳市场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机制创新。自2011年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至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上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建设,中国碳市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初步成型的制度体系、全球最大的配额基数、一定数量的市场主体和人才储备,具备进一步深化发展、进而具备具有全球影响的碳市场的条件。然而必须看到,中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短板和发展障碍。市场交易规模总体较小,定价机制并不完善,市场功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减排效率的作用,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与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还不相称。

当前,市场内外有一些讨论,如何看待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定位,中国应该建设一个怎么样的碳市场,以及怎样建设碳市场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果不清晰不统一,势必将影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效率。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建设高质量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方略,这对建设统一、规范、高效的碳市场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碳市场和“双碳”目标、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按照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和要求,推动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

碳市场是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和重大机制创新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碳交易的减排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碳交易”以及由此形成的“碳市场”是为实现优化减排资源配置、降低减排成本而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中的“碳”是对二氧化碳(也包含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和减排量的简称。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的政策环境下,“碳”的获取和使用直接影响排放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影响其产量和效益的水平。所以说,“碳”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要素,碳市场是一种新的要素市场,它的建设运行与减排和发展密切相关。

碳市场的本质是政府主导的减排政策工具。由于碳排放控制的强制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广泛深刻的影响,必须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以平衡经济发展和强制减排之间的关系。在碳市场机制中,政府按照减排目标规划,通过排放配额分配、排放核查和清缴履约等措施,实现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同时允许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在市场流通,以使减排行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通过设定控排范围和减排目标、确定排放配额的分配数量和分配方式等措施,政府从宏观上影响碳市场的供需,达成兼顾减排和发展的系统性目标。因此,政策是碳市场的建立基础,而碳市场的运行要为政策目标服务。

碳市场是推动“碳”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双碳”的大背景下,从长期看“碳”是明显的稀缺性资源,运用市场机制能够提升它的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从根本上说,“碳”产生于企业的减排行为,企业只有通过减排产生配额盈余或形成减排量,才能形成真实的“净”碳资产。企业的减排策略选择会受到碳价影响,当其自身的减排成本高于市场上的碳价时,企业就倾向于通过市场购买而非自身减排来获得“碳”。简而言之,碳市场的核心功能是通过碳定价的形成和传导来调节减排的成本或收益,影响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交易行为等,进而引导资金技术流向,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双碳”目标的长期性和全局性,决定了碳市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去努力,将政策性和市场性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加快形成公平高效的碳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碳市场是碳市场深化发展的目标

当前,中国碳市场正在经历从分散试点向全国性市场的转变,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场建设任务艰巨。中央提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市场,这为中国碳市场明确了发展目标,必须按照统一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结合碳市场的具体情况,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构建统一碳市场的大格局。

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碳市场目前由全国碳交易市场、8个区域碳交易市场和多个减排量交易市场组成。全国碳交易市场方面,全国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且顺利完成首个周期履约,累计交易量接近2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之一。然而,市场整体规模小,总交易量仅仅只有洲际交易所碳交易(包括现货和衍生品)的二十分之一;市场成交分布差异极大,近90%的交易集中在履约截止前的两个月内;市场活跃度不高,换手率不足3%,日均交易户数不足20家。区域碳交易市场方面,虽然各区域市场机制总体相仿,但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交易模式等核心要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市场彼此隔离,碳价格差异较大,从每吨十几元到七八十元不等。减排量交易市场方面,除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外还有多种自愿减排量产品和碳普惠产品,交易标的类型纷杂、产品未实现标准化,尚处于多类型市场自主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比欧盟市场来看,欧盟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已实现多行业覆盖,一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充分,交易主体多元且比较成熟、市场调节机制比较完善,市场呈现高度金融化的特征,年交易额超过7000亿欧元,碳价趋于合理。

总体而言,我国碳市场建设十余年来,形成了以现货二级市场为主、产品包含排放权和减排量、地方市场和全国市场并存的格局,市场体系基本成型,市场运行效果初步显现。同时,面临着碳交易多体系并存,碳价格不统一,交易规模较小、活跃度不高,市场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

碳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