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内地磷肥产业几乎是空白;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达到1125万吨,首次跃居世界首位。
○2007年,我国磷肥产量达到1351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并且首次实现磷肥净出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磷肥工业走过了一条由进口产品到进口技术再到出口产品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由进口大国向制造大国再到出口大国的历史跨越,成为全世界产量第一的磷肥生产大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磷肥产品的数量、品质、生产技术,以及磷肥行业的设备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盈利水平,都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磷肥品种也从单一养分、低浓度,向高浓度、复合化、多品种发展。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除台湾省年产3万多吨普钙外,其他省区市都没有磷肥生产。作物所需要的磷素主要靠土壤赋存和农家肥料供给;沿海少数地区的经济作物,施用少量骨粉和进口的普钙。由于资源、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磷肥厂的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在增加普钙进口数量的同时,生产一些磷矿粉,以解决磷肥供应不足的问题。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研制钙镁磷肥。“七五”之前,我国以建设中小型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装置为主,年产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不足200万吨。“七五”、“八五”计划的10年间,国家加大了对磷肥工业的技改和科研投入,引进了十几套大中型磷肥装置,同时依靠自有技术建设了80多套小磷铵装置,使磷肥产量从1985年的175.8万吨迅速增长到1995年的619万吨,10年净增443万吨。“九五”期间,我国磷肥企业组织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磷肥产量由1996年的575万吨增至2000年的663万吨,4年净增88万吨。“十五”期间,我国磷肥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加之政府从2000年采取了“以产顶进”的扶持政策,磷肥产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总产量由2000年的663万吨飙升至2005年的1125万吨,产量首次跃居世界首位,高浓度磷肥比重从35%增长到60%。“十一五”期间,我国磷肥产业步入国际化时代:2006年磷肥自给率高达99.8%;2007年磷肥产量达到1351万吨,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首次实现了磷肥净出口。目前,我国磷肥产品具有多样化的品种结构和优良的性价比。
60年来,我国磷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装置实现了大型化、国产化。我国磷肥工业的技术发展经历了自主研发、引进大型装置(技术)和消化技术再创新的不同阶段,在充分立足国情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发了多项独创的科技成果,形成了集设计、科研、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工业体系。
磷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果主要包括:磷矿开展精选富集技术处国际领先水平,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正在实现产业化;料浆法磷铵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原山东红日开发的硫基NPK复合肥生产技术已在全国推广;瓮福集团和四川大学开发的传统法磷酸二铵与料浆法磷酸一铵联产技术已在大中型磷酸二铵企业推广;高塔造粒技术正在一批企业推广;多种缓释肥正在用于大田作物。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和生产单系列30万吨/年磷酸装置、30万吨/年磷酸一铵装置、60万吨/年磷酸二铵装置;大中型磷复肥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并且在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投资仅相当于过去的1/3。
60年来,我国磷肥行业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七五”计划完成,我国磷肥企业按照“侧重市场、兼顾资源”的原则,建设了众多以低浓度产品为主的磷肥厂。“八五”以前,我国重点大中型磷肥企业主要集中在缺少资源、但是靠近农村市场的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磷资源重要产区的云、贵两省,则主要为内地重点磷肥企业供应磷矿。从“八五”计划开始,我国磷肥产业逐渐向磷资源地转移,形成了中型磷复肥企业在云、贵、鄂、川、皖等产磷省份分布的格局,产业集中度空前提高,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60年间,我国磷肥产业的企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主体从单一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向多元化的股份制集团转化;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改制,以较少的投资盘活了大量存量资产,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通过联营、参股、合作、兼并、租赁等形式,进行原料、产品、销售、使用等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了云天化国际化工、宏福、开磷等一批矿肥结合的百万吨级磷复肥企业集团,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大为改善。
60年间,我国磷肥产品的品牌也实现了从洋货到国货的跨越。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的磷肥市场主要被美国的二铵、俄罗斯的复合肥等进口品牌所占有,国产磷肥品牌寥寥无几。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磷肥产量连续以年均10.7%的速度递增,在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产品质量也空前提高,涌现出了像“撒可富”、“洋丰”、“宏福”、“六国”、“三环”等一批国产名牌磷肥产品,从而实现了中国磷肥产品由进口名牌为主向国产名牌为主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