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API展会的总体情况看,参展企业的底气明显更足:不仅在一些重要展区如特装展区出现了许多崭新的企业面孔,许多原料药企还表示,虽然今年的生产成本上升速度前所未有,但是由于产品的销售价格较高,企业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另一方面,日子好过并不代表企业从此踏上了“金光大道”。出席展会的国药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指出,进入2008年后,国内原料药企将面临诸如出口退税率继续降低等更多不确定因素。
降低退税是大势所趋
近日,健康网在对海关税则号编码第29章《有机化学品》、第30章《药品》等相关章节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包括化学制剂药、化学原料药、生化药、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在内的5类药品类商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63亿美元(2007全年),柠檬酸等80多个品种的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占我国医药进出口数量最大比例。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的退税率政策推算:医药工业每年上百亿的进出口额牵涉到的出口退税额就有数10亿美元。可以说,出口退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中国原料药出口贸易的利润保障。许多产品也正是因为有5%~13%不等的利润,才能将价格报得很低。一些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的产品正是由于有了退税的保护才得以加快发展速度,这些产品的退税早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2003年10月,国家将大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由17%降到13%,开始对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2007年6月,又一轮出口退税调整目录出台,波及范围甚广。由于此次是依照出口税则号进行的调整,一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料药产品也在退税之列,抗生素和维生素则逃过一劫。
而就在今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副所长张培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将大范围取消出口退税”。同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07年本)》,明确表示要继续限制“三高”产品的出口。
可以说,降低退税率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在进一步放开贸易政策的同时,也鼓励企业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
退税并非主要忧患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原料药产业的综合实力已有明显进步,国际竞争力也大幅提升,部分品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对此,参加本届展会的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宏峰分析认为,一定程度上说,企业出口退税这部分利润目前自己没有获得,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将退税让给了国外买方。“例如某个原料药品种在国内的销售价格是70元/公斤,它在出口时并不是参照这个价格,往往要比国内价格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品种的贸易量比较大,而产品的出口价格是在减去了退税额后定出的,因此价格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面临激烈竞争的原料药企从退税政策上得到的实惠被抵消了。”因此,对国内原料药企而言,虽然出口退税在利润指数上表现出的数值较大,但实际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企业贸易的影响更为深远。
目前,国内很多大宗原料药的产量在世界上居主导地位,中国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部分原料药品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惟一生产国,如果退税继续降低甚至取消,企业肯定要调整产品售价,这一点毫无疑问。
去年以来,众多原料药产品价格的上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相关企业确实具有相当的定价话语权。如果单从价格上涨进行短期应对,退税政策的最新变动看起来似乎对企业影响不大,但从中长期效果来看,国内企业提价后,是否会引起他国厂家复产?在此情况下,逐渐失去低价优势的国内企业将以何种姿态与之竞争?这些都是业内忧虑的问题。
企业希望有缓冲期
记者在本届展会上了解到,很多企业对于退税将逐渐取消的事实基本都已接受。但是对于退税取消的时间、实施方式等尚存忐忑之心。
有业内人士坦言:退税取消后,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有些“副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还可以适应。众企业呼吁,国家在政策发布时应当设置缓冲期,即使在缓冲期内有些企业抢闸出口,其实也影响。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分析认为,国家下一步的出口退税政策出现“突然袭击”的可能性不大,具体实施上应该是有节有度的。另外,退税调整如果能细化到按品种进行区分,才是最理想的。“上一次的调整是以8位出口税则号编码为依据,税则号也以产品来区分。”她介绍说,“但一个税则号下往往包含数种乃至数百种产品,例如29编号下有个‘其他未列名抗生素’的关号,里面至少含有上百种不同的产品,因此,以税则号为依据并不太科学。”同时她也坦陈,要真正细化到按品种区分的难度很大,建议按产品所在行业及出口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重要产品重点考虑;此外,医药制剂的出口是国家今后鼓励的方向之一,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