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聚酰胺工业充满活力和生机 呈蓬勃发展的前景
2006.10.27   点击195次

聚酰胺链中,因其原料工业生产技术到目前还没有重大突破,其成本和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聚酰胺切片的成本大大高于聚酯切片,严重制约聚酰胺纤维的竞争力,其市场增长缓慢,但由于作为工程塑料等非纤用途的拓展,使得聚酰胺工业仍然充满活力和生机,呈现蓬勃发展的前景。

聚酰胺链:多头并进

2004年全球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4390kt/a,其中,亚太地区占32%,西欧占25%,北美占21%,东欧占19%,南美占2%。2004年全球己内酰胺消费量约为4000kt,据Tecnon Orbi Chem公司预测,到2010年全球已内酰胺年增长率将低于2%,2010年世界生产能力将达到4980kt/a,产量为4560kt。世界锦纶纤维需求的年增长率低于1%,而聚酰胺树脂消费的年增长率将为4.3%。2015年全球己内酰胺需求量可达到约5000kt,其中中国需求量将占全球总量的20%。

巴斯夫、DSM和宇部工业公司是世界前三位己内酰胺生产商。德国巴斯夫公司拥有708kt/a生产能力,占全球产能的16.1%,是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供应商;荷兰DSM公司拥有475kt/a生产能力,占10.8%。日本宇部兴产拥有365kt/a能力(日本堺装置110kt/a、日本宇部城装置90kt/a、西班牙卡斯特伦装置85kt/a、泰国马塔府装置80kt/a),占8.3%,该公司也是亚洲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商,其产能位于台湾省中油发展公司(240kt/a)和东丽工业公司之前。该公司于2003年初关闭位于日本堺的20kt/a老工艺生产装置,并使泰国马塔府装置扩能20kt/a。还将使其在西班牙的子公司Proquimed公司(PQM)在卡斯特伦的85kt/a装置到2005年扩增至100kt/a。

目前,世界己内酰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世界范围内己内酰胺总体供需平衡,但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二是己内酰胺行业改组兼并与联合进程进一步加快,业务集中度越来越高。三是世界己内酰胺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四是俄罗斯、东欧以及墨西哥等地区新建装置发展迅速。五是韩国、泰国、印度等周边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己内酰胺生产发展迅猛。

全球己二酸市场在经历了产能过剩、原料价格上涨和利润受挤压的3年困难时期后,在部分装置停产以及中国市场需求强劲等因素的驱动下,终于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国际著名咨询公司Tecnon Orbi Chem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由于新增产能有限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未来几年全球己二酸市场供应将趋于紧张,市场前景看好。

该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市场对己二酸的需求总量将达到2600kt/a,产能将达到2 864kt/a,今后5年全球己二酸市场需求有望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尼龙66对己二酸需求约占需求总量的62%,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其中纤维级尼龙66对己二酸需求增长速度缓慢,而工程级尼龙66需求将以年均4%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因尼龙工程树脂正在加快代替汽车工业中金属部件所致,这种变化最初源于欧洲,然后到了美国,现在已扩展到日本和其它亚洲市场。其它非尼龙领域对己二酸需求增长最快的是生产聚氨酯和聚酯多元醇领域,其需求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6%;而增塑剂市场对己二酸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仅为年均2%左右。

目前全球己二酸装置的开工率已从2001年的84%上升到了目前的90%,由于缺乏新增产能,未来几年全球己二酸装置的开工率将进一步升高,2006年有望攀升至94%,2007年将达到97%

全球己二酸产能主要分布地区是:北美1 172kt/a,其中美国1 002kt/a;欧洲1 124kt/a,其中法国320kt/a,德国408kt/a,英国270kt/a;亚太地区568kt/a,其中中国197kt/a,日本1 220kt/a,韩国135kt/a,新加坡114kt/a。美国英威达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商,产能达到805kt/a,占全球总产能的37%;其次是法国罗地亚公司,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18.5%。

聚酰胺自作为工程塑料使用以来,现在主要品种有PA6、66、11、12、610、612、1010、46、MXD-6和全芳香族PA等,近年来又开发出了6T、9T等新品种,使PA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

2004年世界PA6及PA66工程塑料的总生产能力为1 878kt/a,其中,美国802kt/a,占世界总产能的42.7%;欧洲733kt/a,占39%;日本210kt/a,占11.1%;亚洲(不包括日本)104kt/a,占9.2%。这说明PA工程塑料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其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产能的90%以上。

据美国化学系统公司提供的数据,2003年世界PA工程塑料总生产能力为1600kt/a,居前4名的公司及其占有份额分别为:Du Pont公司为390kt/a,占24.4%;BASF公司为220kt/a,占13.7%;GE-Honeywell公司为200kt/a,占12.5%;Rhodia公司为l45kt/a,占9.1%;其它公司总计为645kt/a,占40.3%。位居前列的生产厂家都是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型石化或化工公司,除有大规模的先进聚合装置外,都有附设的配混料厂,以增加可供品级数量和提供满足市场、用户要求的专用产品。其它还有Allied Signal、Solutia-Dow、UBE、Bayer、DSM、Rodici Plastics、EMS、东丽、旭化成、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等。也有一些独立的塑料配混料厂如著名的美国RTP、LNP公司等,可提供有特色能满足用户要求性能的尼龙牌号。品种多、供货灵活和周期短是这些供应商的特点。

从消费结构来看,PA6和PA66的消费量占PA总量的90%左右,居主导地位。2001年世界PA66的消费量为740kt,略高于PA6的680kt。欧洲消费结构为PA6占50%,PA66占40%,PA11、PA12和其它均聚、共聚PA占10%;美国PA66用量超过其它品种;日本则是PA6消费居首位,为52%,PA66占38%,PA11和PA12占5%,PA46和半芳香族PA占5%。

聚酰胺工程塑料以注射成型为主,而PA6与PA66的成型加工工艺不尽相同,PA66基本都采用注塑加工,占95%,挤出成型仅占5%;PA6注塑成型占70%,挤出成型占30%。

从需求动向来看,2004年由于汽车部件大型化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包装薄膜用途的扩大,全球尼龙6、尼龙66的年增长率为4%~5%。

2004年尼龙原料价格飞涨,其结果都转嫁给各尼龙树脂生产厂商。2004尼龙树脂市场中,日本市场增长缓漫,中国市场快速增长,欧美市场增长稳定。预计今后尼龙树脂在汽车和包装薄膜的消费量将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0年,尼龙6年均市场增长率:日本增长4%;中国汽车用途增长40%,电子电气增长9%。尼龙66年均市场增长率:中国汽车用途增长12%,电子电气增长7~8%。预计中国整个尼龙树脂将以10%的速度增长。

2004年世界尼龙纤维的产量从2001年的低谷处明显回升,再次跃过4000kt大关,上升到4 147kt,比上年增长4.7%。其中,尼龙长丝增产5.3%,达到3700kt,但尼龙短纤减产到不足500kt。而此前的2003年世界尼龙纤维产量才3950kt,仅比2002年增加45kt,增幅只有0.8%。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情况看,中国、印度、中国台湾、美国和东南亚都属于增产的地区,其中,中国和印度有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增幅高达18.4%,印度增13.1%,中国台湾增9.2%,美国增3.1%,东南亚增1.6%,日本则与上年持平,而欧洲和韩国减产,西欧的产量下降0.5%,韩国下降10.2%。

就尼龙聚合物的生产而言,2003年世界生产尼龙聚合物超过6000kt,其中用于生产地毯、纺织和工业等生产的尼龙纤维超过65%,2000kt用于工程塑料。

由于原料价格猛升和来自涤纶和丙纶纤维的强劲竞争,世界尼龙纤维工业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正在调整和巩固,未来世界尼龙纤维需求将在目前大约4000kt基础上以2%~3%的平均增长率增长,主要是中国尼龙纺织行业继续扩大使尼龙纤维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俄国和独联体国家及印度有较大增长潜力、南美巴西的需求强劲等。目前美国和西欧尼龙纤维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超过lkg,前述地区却只有0.4kg,因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美国纤维经济局统计,2003年世界尼龙纤维产能为5 039kt/a,其中长丝4460kt/a,短纤580kt/a。到2004年底,尼龙纤维产能增加为大约5550kt/a。未来世界尼龙纤维需求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长丝生产增长较快,以每年3%~4%的增幅增长,工业及地毯长丝增长明显,但纺织长丝不会增长太多。

尼龙纤维的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中国台湾、韩国和德国。美国在1990~200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6%,呈微幅减少的趋势。尽管涤纶纤维在扩增,中国尼龙纤维1990~2003年的年均增幅达14%,增长速度仍非常突出,并从2003年起取代中国台湾原先占据的位置,目前名列世界第二。台湾在2000年一举扩大了长丝的生产,但此后扩充速度放缓。2004年世界排在前3位国家或地区的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并且产量均比2003年有所增长。处于第4的德国的情况基本未变,居于第五位的韩国2004年产量开始衰退。日本则因锦纶与涤纶的竞争激烈,主要用途都在被涤纶取代,长期以来生产持续缩小,2003年产量下降到127kt,2004年的产量未有变化。

我国聚酰胺链生产和需求情况

目前我国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南京帝斯曼、石家庄化纤化工、巨化集团公司等四家己内酰胺(CPL)生产企业。我国己内酰胺生产量已从1990年8.452kt、1997年突破10万吨,达100.2kt,2003年产量分别达到200.8kt,2004年产量达到228kt。

尽管近年来我国己内酰胺产量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的需求,进口量不断增长。进口由2001年的306kt,增加到2004年的449.3kt。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66.4%,进口仍是国内的主导消费。这说明我国己内酰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聚酰胺工业的快速发展,其原料己内酰胺缺口不断增大,因此国内正掀起一股兴建己内酰胺装置的热潮。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用自有技术将己内酰胺的产能扩大到140kt/a。南京帝斯曼公司HPO+的技术也将产能扩大到140kt/a,石家庄化工化纤责任有限公司同样用自有技术将原有装置的产能扩大到165kt/a,巨化集团公司也正准备将其装置扩大到30kt/a,2005年底,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将达到452kt/a。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己内酰胺的需求量为660~750kt。我国己内酰胺的产能仍满足不了需求。另外还有5家公司瞄准我国己内酰胺的缺口,正打算建新的己内酰胺装置,5年计划产能将达1120kt/a。

聚酰胺纤维是我国最早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发展速度偏慢。自1998年以来,随着国内尼龙纤维需求不断增长,其产能和产量都在稳定上升,尤其是消费量远远超过实际生产水平,致使国内市场在2003年一度出现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的现象,引发了近两年我国尼龙纤维产能产量快速扩大的情况。据统计,2003年产能为832kt/a,产量为565.1kt,比上年增长18.99%,到2004年,产能快速增加了337kt,达到1169.4kt,比2003年增长40.55%,创下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其产量也上升到669.0kt,增幅高达18.4%(也有统计是740kt)。

尽管我国聚酰胺纤维产能、产量均增加,但每年还是要大量进口量聚酰胺纤维,2003年进口量250.4kt,占表观消费量的32.7%;2004年进口量达204.7kt,占表观消费量的26.2%。可见我国对聚酰胺纤维是以自产为主导消费。

聚酰胺纤维的品种构成比例中,尼龙6与尼龙66的比例为80∶20,尼龙长丝、单丝、短纤维的比例为90∶2∶8,衣料用、产业用、装饰用的比例为45∶50∶5。由于我国聚酰胺纤维需求旺盛,吸引了国内许多生产厂参与到尼龙事业中来。浙江诸暨三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宏图管桩有限公司、浙江锦盛纺织工厂等企业陆续加入聚酰胺纤维事业。估计目前从事聚酰胺纤维事业的国内生产厂有近90家

国内许多聚酰胺生产厂对聚酰胺纤维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正在扩大生产能力。浙江华鼎锦纶公司于2004年5月末扩建了年产16kt的设备。浙江业星公司从意大利引进了年产15kt的设备于最近建成投产,另外,该公司年产8kt的纺丝设备在2004年建成投产。泉州永兴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新建的2条FDY生产线近日投入运行。福建长乐市创造者锦纶实业有限公司新建的3条纺丝生产线于2004年建成投产。福建力源锦纶有限公司2004年初新建的6条聚酰胺纤维纺丝生产线已经投产,年产量10kt,该公司还计划新建3条纺丝生产线,最近开始施工。江苏福华公司年产15kt的聚酰胺纤维生产设备正在建设中,定于2005年建成投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产能逐步增长,PA6和PA66的产能已达到1 129kt/a,其中主要是合成纤维级,但可以利用原料优势转向塑料级产品的生产,这样为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提供了一定的原料优势。

目前,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主要品种有PA6、PA66、PA1010、PA11以及各种改性品种。2001年我国塑料级PA生产能力约为30kt/a,改性PA生产能力约为35kt/a。2001年PA工程塑料的产量约为50kt。

由于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整体生产水平低、产量少,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而且在产品牌号和种类上更是稀少,所以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进口量呈快速增长势头。2000~2004年聚酰胺切片进口量分别为:75kt、67.4kt、120.4kt、159kt、218kt。进口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纤维用切片

由于工程塑料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的需求量尚没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市场需求量约为100kt,据业内专家预计,2004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的需求量超过150kt。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薄膜等工业。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多条高档轿车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为我国聚酰胺塑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另外,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尼龙膜工业,其生产能力己超过40kt/a,这也将为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和业内专家对各个行业的需求分析,2005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能力达到130kt左右,2002~2005年国内市场PA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13%之间。2005年国内PA的消费量达到170~190kt左右。

业界对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新上己内酰胺装置最好是采用国产化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方法,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国内市场对己内酰胺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有不少的厂家正打算加入己内酰胺生产行业,以满足市场需求,计划新增产能达1120kt/a,这对发展我国聚酰胺工业是有益的。但是,己内酰胺项目投资大,生产流程长,工序复杂,且大多数厂家没有生产己内酰胺的经验,投资风险相当高,因此,建议新建的公司最佳投资方式是与现有生产企业联合新建装置,部分技术引进,大部分技术用国产的,这样不仅投资成本降低,而且可以得到宝贵的生产经验,缩短投产时间,赢得市场。目前巴陵分公司、石家庄化工化纤公司都有自主产权技术,有成功的经验。

二是我国聚酰胺工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应走集约化道路,形成规模经济。目前,聚酰胺行业内的厂家众多,上规模的企业少,聚酰胺后续加工企业多数是千吨以下,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也不少。应以聚酰胺原料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向下游深加工发展,重组兼并小型企业,扩建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与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三是加强技术开发能力。从产品课题立项、实施研发和成果鉴定等方面,引导和扶持科研项目与成果产业化。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合资,购买技术专利或配方等多种形式,缩短与国外生产技术的差距。

四是加强废料的回收再利用。近几年来,我国聚酰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聚酰胺纤维及塑料产量近1000kt,但到目前为止,废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还未得到重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开发回收技术。这将是有效利用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的举措。/SPAN>832kt/a,产量为565.1kt,比上年增长18.99%,到2004年,产能快速增加了337kt,达到1169.4kt,比2003年增长40.55%,创下历史上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其产量也上升到669.0kt,增幅高达18.4%(也有统计是740kt)。

尽管我国聚酰胺纤维产能、产量均增加,但每年还是要大量进口量聚酰胺纤维,2003年进口量250.4kt,占表观消费量的32.7%;2004年进口量达204.7kt,占表观消费量的26.2%。可见我国对聚酰胺纤维是以自产为主导消费。

聚酰胺纤维的品种构成比例中,尼龙6与尼龙66的比例为80∶20,尼龙长丝、单丝、短纤维的比例为90∶2∶8,衣料用、产业用、装饰用的比例为45∶50∶5。由于我国聚酰胺纤维需求旺盛,吸引了国内许多生产厂参与到尼龙事业中来。浙江诸暨三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宏图管桩有限公司、浙江锦盛纺织工厂等企业陆续加入聚酰胺纤维事业。估计目前从事聚酰胺纤维事业的国内生产厂有近90家

国内许多聚酰胺生产厂对聚酰胺纤维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正在扩大生产能力。浙江华鼎锦纶公司于2004年5月末扩建了年产16kt的设备。浙江业星公司从意大利引进了年产15kt的设备于最近建成投产,另外,该公司年产8kt的纺丝设备在2004年建成投产。泉州永兴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新建的2条FDY生产线近日投入运行。福建长乐市创造者锦纶实业有限公司新建的3条纺丝生产线于2004年建成投产。福建力源锦纶有限公司2004年初新建的6条聚酰胺纤维纺丝生产线已经投产,年产量10kt,该公司还计划新建3条纺丝生产线,最近开始施工。江苏福华公司年产15kt的聚酰胺纤维生产设备正在建设中,定于2005年建成投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产能逐步增长,PA6和PA66的产能已达到1 129kt/a,其中主要是合成纤维级,但可以利用原料优势转向塑料级产品的生产,这样为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提供了一定的原料优势。目前,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主要品种有PA6、PA66、PA1010、PA11以及各种改性品种。2001年我国塑料级PA生产能力约为30kt/a,改性PA生产能力约为35kt/a。2001年PA工程塑料的产量约为50kt。

由于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整体生产水平低、产量少,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而且在产品牌号和种类上更是稀少,所以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进口量呈快速增长势头。2000~2004年聚酰胺切片进口量分别为:75kt、67.4kt、120.4kt、159kt、218kt。进口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纤维用切片

由于工程塑料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的需求量尚没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2001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市场需求量约为100kt,据业内专家预计,2004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的需求量超过150kt。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薄膜等工业。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多条高档轿车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为我国聚酰胺塑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另外,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尼龙膜工业,其生产能力己超过40kt/a,这也将为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和业内专家对各个行业的需求分析,2005年我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能力达到130kt左右,2002~2005年国内市场PA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13%之间。2005年国内PA的消费量达到170~190kt左右。

业界对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新上己内酰胺装置最好是采用国产化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方法,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国内市场对己内酰胺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有不少的厂家正打算加入己内酰胺生产行业,以满足市场需求,计划新增产能达1120kt/a,这对发展我国聚酰胺工业是有益的。但是,己内酰胺项目投资大,生产流程长,工序复杂,且大多数厂家没有生产己内酰胺的经验,投资风险相当高,因此,建议新建的公司最佳投资方式是与现有生产企业联合新建装置,部分技术引进,大部分技术用国产的,这样不仅投资成本降低,而且可以得到宝贵的生产经验,缩短投产时间,赢得市场。目前巴陵分公司、石家庄化工化纤公司都有自主产权技术,有成功的经验。

二是我国聚酰胺工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应走集约化道路,形成规模经济。目前,聚酰胺行业内的厂家众多,上规模的企业少,聚酰胺后续加工企业多数是千吨以下,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也不少。应以聚酰胺原料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向下游深加工发展,重组兼并小型企业,扩建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与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三是加强技术开发能力。从产品课题立项、实施研发和成果鉴定等方面,引导和扶持科研项目与成果产业化。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合资,购买技术专利或配方等多种形式,缩短与国外生产技术的差距。

四是加强废料的回收再利用。近几年来,我国聚酰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聚酰胺纤维及塑料产量近1000kt,但到目前为止,废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还未得到重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开发回收技术。这将是有效利用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的举措。

环球聚氨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