钷(Pm)
钷,原子序数61,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也是一种稀土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火”。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有多种同位素,钷147可制作防护的发光粉和用于航标灯;也可用于作核电池的燃料。
钷是一种稀土元素,为六方晶格晶体,熔点1168℃,沸点2460℃,密度7.22克/厘米3。钷的氯化物、硝酸盐是可溶性盐,草酸盐、氟化物难溶。第一电离能5.55电子伏特。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虽然有较长的半衰期,但是很难大量积累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钕和钌相似。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钷147可制作防护的发光粉和用于航标灯;也可用于作核电池的燃料。
元素名称 | 钷 | 元素符号 | Pm | 原子序数 | 61 | 相对原子质量 (12C=12.0000) | 144.9127 |
英文名称 | Promethium |
原子结构 | 原子半径(Å) | 2.62 | 原子体积(cm3/mol) | 22.39 | 电子模型 | |
电子构型 | 1s2 2s2p6 3s2p6d10 4s2p6d10f5 5s2p6 6s2 | 离子半径(Å) | |
共价半径(Å) | - | 氧化态 | - |
发现 | 1945年由 J.A. Marinksy, L.E. Glendenin 和 C.D. Coryell (美国,田纳西州,象树桥)发现。 |
命名起源 | after 'Prometheus' (Greek myth.) |
来源 | 自然界没有,存在于铀,钍和钚的裂解产物。 |
用途 | 用于量规,光电池等。 |
物理性质 | 状态 | 放射性稀土金属。 | 熔 点(℃) | 931 | 沸 点(℃) | 3512 |
密度(g/cc,300K) | 7.3 | 比 热(J/gK) | 0.18 | 蒸发热(KJ/mol) | - |
熔化热(KJ/mol) | 86.7 | 导电率(106/cm) | - | 导热系数(W/cmK) | 0.179 |
自燃点(℃) | - | 闪 点(℃) | - | | |
化学性质 | |
地质数据 | 丰 度 | | 滞留时间(年) | - | 太阳 (相对于 H=1×1012) | - |
海水中(ppm) | 零 | 地壳(ppm) | 微量,存在于铀矿中。 | 大西洋表面 | - |
太平洋表面 | - | 大气(ppm(体积)) | - | 大西洋深处 | - |
太平洋深处 | - | | | | |
生物数据 | 人体中含量 | | 肝(ppm) | - |
器官中 | | 肌肉(ppm) | - |
血(mg dm-3) | - | 日摄入量(mg) | 零 |
骨(ppm) | - | 人(70Kg)均体内总量(mg) | 零 |
钷的同位素信息
同位素 | % | 质量 | 自旋 | 核磁矩 | 磁旋比 | Q | 频率 | 吸收率 |
[143] | - | 142.910928 | | | | | | |
[144] | - | 143.912586 | | | | | | |
[145] | - | 144.912745 | | | | | | |
[146] | - | 145.914692 | | | | | | |
[147] | - | 146.9151 | | | | | | |
[148] | - | 147.917468 | | | | | | |
[149] | - | 148.918329 | | | | | | |
[151] | - | 150.921203 | | | | | | |